健康長壽,人之所求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面對死亡,人所厭之,貪生是人性使然,古代那些手握至高無上權利的帝王更是如此,捨不得離開龍椅寶座啊!秦始皇,派各種方士給他尋長生不老藥,讓道士煉仙丹。徐福不就是其中一個嘛,趁此機會帶著一幫童男童女溜走了。

不老仙丹自然是騙人的,但長壽的方法還是存在的。古人從天地自然萬物規律中慢慢悟出了一套養生長壽的哲學,本文略作簡述,希望能拋磚引玉。
01 養生最高法則:天人合一
按照西方的二元對立論,人們很容易就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這也是近現代人類大肆通過科技力量,壓迫改造自然環境造成種種負面效果的原因。
中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人是自然系統的組成部分,其行為要順應自然規律。《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古人甚至把這種行為上升到政治、道德、精神層面的高度。這在儒家思想裡有很明顯地體現。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質諸人性。漢代董仲舒首次明確提出天與人「合而為一」。他說:「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無論是自然層面還是道德精神層面,天人都是合一的,這就為養生哲學提供了理論依據。那麼人的活動參照天地、陰陽、四時進行,也就是合乎規律的了。所以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裡說「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清代的程杏軒在《醫述-醫學溯源》也說「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鬱則秋」。《黃帝內經-靈樞》則指明了四時精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黃帝內經-素問》也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古人養生之道的高明還在於系統論與形神論,人包括形體生的肉身和精神層面的心神,形與神相輔相成,古人養生既養形也養神,而且養神的層面更受重視。
02 養神養心:心靜神寧
老莊哲學派可謂養神的代表,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清心寡欲。《道德經》第12章說:「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所以老子提倡「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反觀當下很多人,聲色犬馬、沉溺酒色、私心雜念多如毛,抱著寧死石榴裙下做鬼也風流的想法的人太多了。這可不是莊子所說的逍遙哦。
受老莊哲學的影響,後續各大家都在此基礎上進行探討與實踐。
《養生四要》說「養心莫善於寡慾。慾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可見要節欲。《淮南子》說「夫精神誌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這是強調靜養志,躁耗神。《春秋繁露》裡說「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而道家的呼吸吐納法、瑜伽的冥想、佛家的禪定都是養神的途徑。


竹林七賢的代表嵇康寫過一篇《養生論》,他對形神共養有精妙論述:「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能做到心性淡泊、情志平和、形神和諧,真可謂養生高論啊!可惜的是退隱竹林的嵇康最終被朝廷殺害了。
肉體的形是神的承載體,所以養形是養生最直接的,也是最基礎的。
03 養形篇:飲食起居
物質越發達,精神越匱乏。我們現在一提到養生,就是什麼足療啊、汗蒸啊、養生館啊、保健品等,古人要看到如此現狀,都會罵我們這些不肖子孫的。那些整天被忽悠買保健品的老年人,年輕時學的什麼觀念什麼價值觀啊!真替他們的子女操心。
在古人眼裡,養生之道就隱含在我們日常飲食起居中,做好這些,你就能養好身體了,那些保健品有蛋用!
《千金方》說「飽食即臥,乃生百病」,而我們則是酒足飯飽「葛優躺」。《太平御覽》說「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而我們則是有的起得比雞早,有的比豬睡得多。《養生四要》說「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這個道理簡單,就是吃五穀雜糧比精糧好,瓜果蔬菜要豐富多樣,不要挑食,但是往往這些最基本的我們也很難做到。《千金方》還說「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常欲令飽中飢,飢中飽耳」。意思是不要等到很餓了很渴了才吃喝,不要暴飲暴食,而是少食多餐,做到餓了不要吃太飽,飽了不要餓過度。

五穀雜糧
生命在於運動,古人對形體上的運動也是很看重的。當然古人說的運動可不是說去健身房鍛煉身體哦。《呂氏春秋》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意思是身體就像流水一樣,如果不流動,就腐爛了。當然,運動要和時宜,不能違法陰陽、晝夜、四時之規律,所以《黃帝內經》說「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我們勞動也是運動的一種形式,但不可過勞。現實中過勞猝死的案例還少嗎?

按照古人這套形神具備的養生法則,對比下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幾個人能做到,就別說養神了,連養形都做不到,所以指望吃保健品臨時抱佛腳嗎?恐怕更適得其反。當然,現今我們做不到也是有種種無奈,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總之,古人這套養生哲學是值得我們遵循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99220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