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日常生活中受寒、受風、淋雨,在飲食方面吃了較多的油膩食物,是產生濕氣的主要原因。
濕氣太重會造成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鬱,使脾胃的水液運作失衡,新陳代謝變慢。長期不注意,可能會使脾胃受損,可能會出現發胖、長痘、口臭等症狀。

【身體出現這4種表現,若你佔了2個,就要注重保養脾胃了】
1、夜間失眠頭痛
當脾胃的水液運作機制減弱,會使水液堆積人體,從而會影響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使人體的內分泌失調,導致夜間常處失眠狀態。這是由於寒濕在體內淤積而引起的。
2、流口水
睡覺時經常流口水,可能是脾胃須寒的症狀。我們都知道濕氣重的人舌苔會比一般人的厚很多,舌苔發白且帶有齒痕,這表明脾胃代謝水液的能力下降,導致濕氣在人體形成飽和的狀態,所以睡覺時經常流口水。
3、身體肥胖
濕氣重會引發身體的脾虛,身體肥胖的部位主要在肚子,食慾差沒有吃很多,但還是很胖,這其實不是脂肪而是水分在體內堆積,造成身體困重、氣血虧損、手腳冰涼,有時夜裡還會打呼嚕。
4、刷牙時噁心
有很多人在早上刷牙的過程中會突然噁心乾嘔,就是感覺胃部突然痙攣,往上泛酸水,忍不住想要吐,儘管吐的都是酸水。這表明身體寒濕過重,有時還總是感覺痰液卡在喉嚨、咳不出來又咽不下去。此時要注意保養自己的脾胃。

【中醫支招,常按這幾處,吃好這2物,趕跑濕氣,回歸健康。】
1、按好這幾處,天然祛濕穴
湧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可以通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
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或者用溫熱水泡腳,然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
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大椎穴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該穴。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膀頸椎酸痛不適、脖子酸痛。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曲池穴
位置:屈肘時,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處。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點揉此穴3-6分鐘,或四指併攏,拍打此穴,直至局部皮膚微紅。
功效:可洩大腸濕熱,用於肛門灼熱、大便黃爛、排不盡者,亦可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症。

神闕穴
位置:肚臍正中,即肚臍眼
按摩方法:
將雙手搓熱,手掌正中處放在神闕穴上,然後以穴位為中心點,慢慢向四周旋轉按揉,直到擴大到整個腹部。
神闕穴是我們人體身上的長壽大穴,也是身體外部與內部相連的一個通道。中醫認為,穴位按摩只能緩解症狀,要想真正治癒還需要專業的祛濕藥物,由鄭大醫學院研製的完全油中成藥製成的貼劑——天香.清濕貼。每晚睡前只需一劑,貼於此穴就可以令按摩效果事半功倍。
功效:該穴受濕氣入侵會造成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通過按摩用藥,可以有效的治癒因寒濕導致的大便不利、宮寒痛經、精神不濟等問題。

2、吃好1物——享米
享米最早出現在《資治通鑑》中,書中記載,享:代表珍品獻給神明或天子,所以在古代只有適合上貢給皇帝享用的薏米才能被稱為享米。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享米能"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滲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 將享米列為了上品,可見享米的價值之高。

享米枸杞茶——養肝明目、利水祛濕
食材:薏米500克,枸杞子一把,紅棗5顆,冰糖、水適量
做法:
1、薏米洗淨,控干水分
2、將薏米放入平底鍋中,鍋中不可放油,小火翻炒,炒出香味即可
3、紅棗去核,枸杞子可抓一小把,再加幾顆冰糖,放入炒好的薏米,衝入滾燙的開水,浸泡5-10分鐘即可飲用。
皮蛋瘦肉亨米粥——祛風驅寒,健脾利尿
食材:享米、瘦肉、皮蛋
做法:
1、享米泡好,皮蛋最好是松花蛋,味道好、肉切沫
2、將所有食材放進鍋中,開始熬煮,約1.5小時
3、當粥開始變得稀爛粘稠後,加入皮蛋和鹽攪和均勻即可

【日常生活注意這幾點,早日擺脫濕氣】
1、經常鍛煉,冬季不犯懶,換季不生病。平時多運動,可以選擇慢跑、瑜伽、跳繩、打球等自己喜愛的一項體育項目,堅持到底,增加抵抗力。
2、洗澡洗頭時,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定要擦乾身體,吹乾頭髮再入睡,以免濕氣悄悄「偷襲」
3、冬季堅持泡腳,偶爾去一次汗蒸。泡腳和汗蒸都能夠幫助我們加速身體的血液循環,幫助氣血流通,還能夠祛濕保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99173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