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昌作品《香飄九里迎客來》(九里香),當代嶺南盆景經典之作,模仿者眾。
撰文丨劉少紅
曾安昌先生,中國盆景藝術大師,其代表作《香飄九里迎客來》是當代嶺南盆景的經典名作,模仿者眾。同時,他也是著名的盆景活動家,嶺南盆景事業的領軍人物之一,先後主持舉辦了兩屆廣東省盆景協會會員作品展、五屆粵港澳臺盆景藝術博覽會、一屆嶺南盆景創作研討會、一屆嶺南「素仁格」盆景藝術研討會,承辦中國盆景國家大展、2015年國際盆景大會暨亞太盆景賞石大會、第九屆中國盆景展覽暨首屆國際盆景協會(BCI)中國地區盆景展覽等大型展會及「廣東嶺南盆景藝術大師」、「廣東嶺南盆景藝術家」、「廣東嶺南盆景之鄉」等評選活動,在整個廣東省乃至廣袤的嶺南地區都產生了非凡的影響,有力地推動了嶺南盆景事業的發展。現任廣東省盆景協會會長,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副理事長,國際盆景協會(BCI)中國地區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曾安昌大師
曾安昌為人謹慎,對待盆景藝術尤為慎重:「不成熟的作品,我堅決不拿出來展示。」從藝40年來,他拿出來參展的盆景作品為數不多,但每一盆都堪稱佳作。其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一件九裏香盆景作品《香飄九里迎客來》。
曾安昌作品《香飄九里迎客來》(九里香)
這是曾安昌傾注心血最多的一件作品。1995年得到這棵樁材後,他就開始大膽構思,精心創作。誠如嶺南盆景藝術大師曾憲燁所言,在嶺南盆景的諸多造型型式中,單直幹大樹型頗為常見,構圖多呈不等邊三角形,造型上重點枝或左飄或右飄或雙飄,結頂中正,難出新意。而此作「卻在常規的造型中求破格、求新意:作品高位出枝,半飄半跌枝起伏跌宕、一瀉千里;造型簡明雅致,令人耳目一新」。2001年,此作首次亮相第五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好評如潮;兩年後,再次亮相首屆國際盆景雅石博覽會,榮獲金獎。
曾安昌作品《懸崖尋幽》(榆附石)
「我們嶺南盆景人,應當以弘揚傳統文化藝術為己任,大膽創新,精益求精,在傳統中力求創新,在前進中傳承歷史,這是嶺南盆景發展過程中所迫切需要的。」曾安昌意識到了創新的迫切性,並且一直這樣實踐著。
曾安昌作品(九里香,樹高90cm)
「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恰,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四季無常斗室可鑒,身有羈絆而神馳千里。一盆高不盈尺的嶺南盆景,就能以縮龍成寸的藝術手法,把大自然的野趣和神韻濃縮在盆中。」曾安昌說,正是這種藝術魅力,使得他鍾情這種超然於山水之外的意境。為了集中安置心愛的盆景作品,他甚至不惜拆掉一幢別墅,來修建一個庭園式盆景園。
拆掉一幢別墅,只為安置心愛的盆景。
漫步於曾安昌精心設計的園子,滿目蒼翠,色香清雅。園內陳列的盆景作品以嶺南盆景傳統的「正型格」為主,既有雄秀的大樹型,又有清新的附石式,還有簡疏的素仁格。作品枝乾瘦硬,蒼勁古老,構圖嚴謹,結構疏而不散,表現出傳統嶺南盆景特有的節奏分明、抑揚頓挫之韻律。
曾安昌作品《風華正茂》(羅漢松,樹高120cm)
「該淘汰的,業已被歷史的洪流所淘汰,現在所流傳下來的中規中矩的『正型格』,都是很嚴謹的藝術形式,有生命力,有感染力。」有感於此,從1985年起,曾安昌就開始追隨嶺南盆景一代宗師陸學明學習大樹型,尤其是「大飄枝」的創作技藝;1990年開始追隨嶺南盆景另一位先輩黃基棉學習附石盆景的創作。三十餘年來,曾安昌先後創作出了《仙鶴回頭》(榔榆)、《風華正茂》(羅漢松)、《懸崖尋幽》(榆附石)、《抱石情懷》(山桔附石)等優秀作品,榮獲諸多大型盆景展會嘉獎。2011年,他被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曾安昌作品《仙鶴回頭》(榔榆)
曾安昌新作(黑松)
曾安昌作品(桑樹)
曾安昌新作《枯木逢春》(九里香,125×120cm)
曾安昌新作
曾安昌新作(博蘭)
曾安昌新作(金枝玉葉)
曾安昌新作
曾安昌新作(樸樹)
攝影丨韓學年 李建 羅曉東 劉少紅 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9906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