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全球醫學界大討論的最終結論是: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中醫「治未病」的健康觀正好契合這一理論。這是中醫學奉獻給人類最早的,也是最好的健康醫學模式。

中醫「治未病」理論,形成於祖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內經》提倡人們要「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認為「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明確地告誡人們養生應以預防為主,不能等到已經生病了才去治療。這是中醫養生保健的理論基礎,開當今預防醫學之先河。
《內經》還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了中醫養生是從保養正氣開始的。正氣旺盛,邪氣就不能侵入肌體,故古語有「一正闢三邪」之說。
中醫「治未病」理論包括四個方面:未病、欲病、已病、康復。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反復告誡人們要「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醫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 」。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說:「與期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而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長如是則思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歷代醫家反復告誡的,就是要求我們要著眼於「未病先防「、「已病快治」以及「病後康復」,從而全面提高個人健康水平。
起居有常
工作、學習、生活、睡眠都要有規律。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內經》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均受四時氣候變化,季節和晝夜變化週期的影響,人也一定要順應自然界循環交替的節律週期,起居要和自然界的四時、晝夜週期變化同步。
同時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良好的睡眠是延緩衰老的靈丹妙藥,睡眠好有利於保護大腦,減少疲乏,保養精氣。睡眠是生命的根基。
不妄作勞
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中醫認為,「人體欲得動搖,但不得使極耳」,「體欲勞於形,百病不能侵」,「養性之道,常欲小勞」等等。說明勞作雖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但必須適度,不宜過度勞累。過度勞累則消耗精氣,使人產生疲勞。疲勞損害身體的變化過程是:疲勞可以使器官虛損,然後積虛成損-積損成勞-積勞成疾。
飲食有節
中醫認為,飲食入胃,經過脾胃的運化和吸收,其中的水穀精微可以化生成氣、血、精、津液,是促進和保證人體生長、發育、壯大和長壽健康的後天之精。
但飲食也必須合理。具體說,就是要做到「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節食忌食,要有規律,要定時、定量、有節制。大饑大飽、飲食偏嗜均能形成疾病,故《內經》曰:「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可見,飢而不食則精氣乏竭,勢必影響身體健康,造成頭暈、眼花、乏力等虛弱之症。若飲食過飽增加了腸胃的負擔,就會引起消化不良,胸腹脹滿等症。
精神調節
精神調節,還包括情志調節。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們正常的情志表現,有益於身心健康,但七情過度,就會產生疾病。中醫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恐則氣下,悲則氣消,驚則氣亂」,大怒則傷肝,大喜則傷心、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過驚則氣亂、過悲則氣消。情志過激均能導致人體氣血,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疾病。
因此,「積精全神」是養生之大法,是健康長壽之根本。學會調節不良情緒,努力做到心胸開闊,心情舒暢,淡泊名利,樂於助人。這樣有益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發生。
動靜結合
有人說,生命在於運動,古語云,「動能生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則不衰,用則不退」。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運動可以增強肌肉、韌帶、骨骼關節的協調性,增強心臟收縮力,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力等等。
但亦有人認為,「生命在於靜止」、「養生在於靜」、「靜養存精者長壽」等等說法。《遵生八箋》中說:「心靜可以固元氣,百病不生,百歲可活。」
中醫認為,自然界的和諧離不開平衡,動和靜應該處於平衡狀態。人的生命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動靜交替,日出則起,夜臨則眠;久坐思立,久立思坐,久動思靜,久靜思動。保持健康必須做到有張有弛、動靜結合、陰陽平衡。
很多人說,道理我都懂,踐行起來很難啊。是的,「治未病」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正知正見的養生思路,還需要在疾病微萌的狀態發現它,診治它。這就需要高明醫生用紮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因此,扁鵲才說「上工治未病」。
其主要思想是,病邪在不同層面(皮,脈,肉,筋,骨),因為不同的原因(風,寒,暑,濕,火,燥,七情內傷)而造成「虛,瘀,鬱,痙攣,錯位,卡壓」等在人體不同的症狀表現。
經過長期的實踐與臨床,中醫有幾大外用治法用於「治未病」。
刮痧 ——以砭石、陶瓷、銅等為器,應病症選穴,復刮拭於膚上,可疏通經絡,清熱化瘀,釋邪毒,養正氣。刮痧療者,身神清暢。

揉腹 ——太極週天按摩腹部是任脈,督脈,膀胱經、胃經、脾經、肝經網絡交彙的地方。通過腹部的按摩,可以打開全身的經絡,帶動全身的氣血,在治療一些慢性病方面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絡推拿 ——以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為手法,直達病灶,量力按蹺於膚上,可疏通毛竅,扶傷止痛,興氣血,利關節。

正骨 ——傳統正骨以推拽按捺等為手法,應病症移骨易筋,以正其位,可舒筋展腱,正身形,理筋骨,為氣血運行打好基礎,達到骨正筋柔的健康狀態。

艾灸——古法艾灸以陳艾制絨,灼於膚上,可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除濕開鬱,消寒散結,養元陽,防未病。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