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路志正:1920年生,河北藁城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2009年被國家人社部、原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第一屆國醫大師稱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本文來源:《路氏四季養生經:國醫大師家用說明書》
路老認為,現代人痰濕體質的佔很大一部分。中醫所說的濕,實際上包括兩種情況:
一種是外濕,就是自然界潮濕環境造成的,多見於南方梅雨季節;
另一種是內濕,這是人體水液代謝失常後出現的一種病理產物,也就是說體內水分過多或代謝廢物排泄不暢,日久就形成痰濁或痰濕。
這好比自然界中水的治理一樣,江河湖泊各行其道,天地陰陽相交,風雨霧露適當,就是人們說的風調雨順,整個自然界就很和諧;反之江河阻塞,氾濫成災,就會造成局部水汽過多,影響生態平衡。
中醫把人體比喻為一個小宇宙,脾胃相當於宇宙間的水利樞紐,只有這個樞紐正常運轉,才不會造成水濕氾濫。但如果平時不注意,損傷了脾胃,就會導致痰濕。怎樣才能讓身體遠離痰濕的困擾呢?
路老給出瞭如下6點建議:
1.盡量避免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長期居住在這種環境中的人,平時應多食用一些有化濕健脾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粥,荷葉茶,五爪龍燉肉,蘇子拌菜,黃芪、人參、茯苓燉雞,生薑炒肉等。
2.保持良好心態,心情舒暢有助於脾胃健運。
3.多做有氧運動,動則昇陽,脾陽一升,水液自能運轉。
4.節制飲食,避免大量飲酒,酒能助濕。同時少吃大魚大肉,因為肥甘厚味一方面滋膩礙胃,另一方面也能助濕。
5.調整起居時間,勞逸結合,盡量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中醫有句話叫「思慮傷脾」,長期過度的腦力勞動也是影響脾胃功能的重要因素。
6.經常按摩太白穴和足三里穴。


足三里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在腳的內側面,大腳趾骨節後下方凹陷處,腳背、腳底交界。足三里的位置我們在前面已經明確過了。每次按摩這兩個穴位3 ~ 5分鐘,以酸、麻、脹為度,有健脾祛濕的作用。上述方法是路老日常養生的妙方,如果症狀嚴重,通過自我調理仍無法緩解,還是應該及時求醫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98724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