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一講中醫舌診上的那些事兒!
一,舌與臟腑的關係
舌和臟腑的聯繫,主要是通過經絡和經筋的循行聯繫起來的。心開竅於舌,又為脾之外候,五臟六腑之經脈又直接或間接地與舌相通,所以,舌象的變化與臟腑,經絡病症直接相關。《靈柩·經脈篇》曰:「手少陰之別……循經於心中,系舌本》」又曰:「肝者,筋之和也。筋者,聚之陰氣,而脈絡於舌本也。」《靈·柩經別篇》曰:「足太陰之正,……上結於咽,貫舌中。」《素問·奇病論篇》曰:「少陰之脈,貫系舌本。」這說明臟腑的精氣可上營於舌,臟腑的病變亦可從舌像變化反映出來,因而望舌可以診察臟腑的病變。

二、臟腑在舌面上的分布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前人發現舌的一定部位與一定臟腑相聯繫,並反映相關臟腑的病理變化。《醫鏡》曰:「凡病俱見於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舌邊主肝膽,舌根主腎。」《舌鑑辯證》曰:「舌根主腎、命、大腸,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間屬肺,舌尖主心,心包絡,舌邊左邊主肝,右邊主膽。」這種以舌的分布診斷臟腑病因的方法,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舌診內容
在臨床上,舌象的變化能客觀地反映人體氣血盛衰病情的進退,病症的寒熱,以及病邪的深淺等。如《辨舌指南》曰:「辯舌質,可辨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觀六淫之深淺。」如苔薄多為疾病初期,病位上淺;苔厚則病邪多以深入裡;舌質絳,多為熱入營血等。同時,不同性質的病邪,可常在舌上反映不同的變化。如,黃苔多表示熱邪內盛;舌質有瘀點或瘀斑,往往是瘀血和徵象。如果舌色變化則可表示病勢進退。如,舌苔由白轉黃變裡,多可病邪由表入裡,由寒化熱,由輕轉重;若舌苔內燥轉潤,由厚變薄,則屬津液漸復,病邪漸退之象。

一、舌苔
舌苔是胃氣所生,常人只有一層薄白苔,乾濕適中。察苔,主要是察苔色,苔質兩個方面。
1、苔色
苔色主要有四種:白、黃、灰、黑。苔色的變化,主要反應病邪深淺及病邪及病邪性質。
1)、白苔:多主表證、寒證、風寒表證,舌苔薄白而舌邊、舌尖偏紅。外感燥邪,常見苔薄白而乾。外感濕邪,多見舌苔薄白而滑或蔌膩。

2)、黃苔:主裡證。黃苔為熱邪熏灼所致。一般黃苔越黃,反應熱邪越重。淡黃為輕熱,深黃為熱重,焦黃為熱極。
3)、灰苔:主裡證,見於里熱證或寒熱證。灰色即淺黑色,灰苔和黑苔常同時並見。灰苔滑潤,為寒邪內阻,或痰飲內停。
4)、黑苔:主裡證,主熱極或寒盛。黑苔多由灰苔發展而來,常見於疾病的嚴重階段。黑苔燥裂,甚則生芒刺,多為熱極津枯。黑苔滑潤,多為陽虛寒盛。
2、苔質
1)、厚薄:反映病邪輕重及病情時退。薄苔多為疾病初期,病邪在表,病情較輕;厚苔多為病邪在裡,病情較重。舌苔由薄轉厚,表示病邪由表入裡,病情由輕轉重。舌苔由厚轉薄,是邪氣由里出表,病情由重轉輕。
2)、潤燥:正常舌苔是滋潤的,舌苔的潤燥,反映津液的盈虧,舌燥,精糙起刺,為津液虧耗;舌苔滑濕,多為水濕內停。
3)、腐膩:腐是苔如腐渣,楷之即去,是胃中濁腐之氣上升;膩是粘膩,舌面多有一粘液,膩苔剝之不去,是陰陽阻遏陽氣,多為痰飲濕濁食積。
4)、剝脫:指舌苔消失。舌苔消失不再復生,為光剝舌,是胃氣大傷所致。
二、舌質
察舌質包括察色,舌質顏色和舌體形態。正常舌質呈淡紅色而潤澤舌體柔軟靈活。
1、顏色
患病時舌質顏色的異常改變常見有淡白色、紅色、絳色、紫色舌。
1)、淡白色:舌苔較正常淺深,稱淡白舌。因氣血虧虛,血少不能上榮於舌;或因陽氣衰,運血無力為氣血兩虧所致。
2)、紅舌:舌色深於正常,稱紅舌。是多因陽熱亢盛,氣血上壅於舌所致。主熱證,有虛實之分,舌鮮紅,舌苔黃燥者屬實熱;舌鮮紅而苔厚膩,為濕熱邪盛;舌尖紅者為心火亢盛;舌邊紅者,為肝膽火旺。
3)、絳舌:較紅舌更深的紅色舌,稱為絳舌。多因熱入營血,耗傷營陰,血液濃縮,血熱充斥於舌。內傷雜病,則見於久病,重病之人。
4)紫舌:舌色暗紅呈紫色,或舌上有青紫色斑塊,瘀點,稱紫舌。絳紫而乾,為邪熱亢盛陰津耗傷,氣血鬱滯之症。淡紫或青紫而濕潤,為陰寒內盛,血脈瘀滯。
2、舌形
舌形,是觀察舌體胖瘦、老嫩、有無裂紋齒痕,以及舌體運動形態等,舌體潤澤為榮,舌體乾癟為枯。
1)、胖大舌:舌體胖大。舌體胖大而嫩,舌質色淡,齒痕明顯,多屬脾腎陽虛,津液不化,水飲痰濕陰滯所致。舌體腫脹滿口,舌質色紅,多屬心脾熱盛。
2)、裂紋舌:舌上可見有明顯裂紋,多為津血虧損,舌體失於滋潤。舌質紅絳而有裂紋,多為熱盛津傷;舌質談白而有裂紋,則為血虛。
3)、齒痕:舌底邊側,印有牙齒痕跡。多因舌體胖大被牙齒壓迫所致。所以,齒痕舌常與胖大舌並見,多數脾虛。
4)、芒刺:舌象乳頭增生和肥大,高起芒刺,摸之棘手,稱為「芒刺」,多為熱盛。芒刺多見於舌之邊尖部分,亦可全舌皆有。是因臟腑熱極,熱入營血,營熱鬱結所致。根據芒刺部位,可分辨邪熱所在臟腑。如舌尖有芒刺,則多為心火亢盛;舌邊有芒刺,則多數肝膽火盛;舌中有芒刺,則主胃腸熱極。
5)、舌強:舌體強硬不靈活,不能轉動,致使語言蹩澀,稱為舌強。多因外感邪熱亢盛,均傷陰津,舌脈失養;或因內傷痰濁蒙蔽心竅,舌失其主;見於內傷雜病,則多為中風徵兆。
6)、舌歪:舌體不正,伸舌時偏斜於一側稱為舌歪。多因鳳邪中絡或風痰陰絡所致。病在左偏向右;病在右偏象左,多為中風或中風先兆。
7)、縮舌:舌體捲縮不能伸出口外,稱縮舌。無論因虛因實,皆屬危重證候。舌淡濕潤而縮,多為塞凝筋脈;舌質紅乾縮短,為熱病傷津;舌胖而縮短,為痰濕內阻。
8)、舌顫:舌體在運動或不適動時不自主的戰抖,稱舌顫。久病舌顫,為氣血而虛,或肝風內動;舌絳紅而顫,多為熱極生風或肝風內動。
望舌是診斷疾病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通過望舌可以判斷很多疾病,但它最主要的是判斷病症的性質,這是望舌的獨到之處。別小瞧望舌這種簡單的方法,在對待難症的判斷上,有時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98304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