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家團團圓圓的大日子。不過,人們經常說「冬大過年」,即「冬至」比新年更重要,究竟因何而來呢?

「冬至」又叫「冬節」丶「至日」丶「至節」,是中國古代曆法中24節氣之一,通常是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古人認為,過了此日,「陰氣下藏,陽氣上升」,日照時間開始由最短逐漸增長,故「萬象更新」非始於年初一,亦非由「立春」開始,而是「冬至」。其實早於周秦時代,「冬至」曾作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所以「冬至」可算是古代的新年。至漢朝以「冬至」為「冬節」,當時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便有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宋朝以後,「冬至」更是祭祀祖宗的日子。再者,到了「冬至」,也意味著離春天已經不遠,這時外游的人都會回家團聚一番,一起過冬,故民間便有「冬大過年」的說法。時至今日,雖然「冬至」沒有假期,但不少華人下班後都會心急趕回家,與家人開開心心吃飯糰圓。
搶先看最新趣文,請贊下面專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98280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