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談到這個字眼,每個人都不會覺得是個好東西。在某度搜索這個字的解釋,會看到:不正當,不正派;鬼神給予的災禍。
而在中醫裡,邪是什麼呢?邪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影響我們身體的?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素問·調經論》
邪氣也作「 邪炁」,來源於大自然的六氣,為風、寒、暑、濕、燥、火,謂之六邪。

正常情況下,六氣組成大自然,人體亦有六氣,若六氣過盛,而表現出對人體有害的一面,即為六邪。當正氣受損時,邪氣則乘虛而入。
接下來一起認識一下這六邪。
【 風邪】
《素問風論》曰:
「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生他病也」。
風邪侵犯機體可致腠理疏泄開張,表現為汗出惡風之症。從病位而言,風邪多侵犯人體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陽位。
【 寒邪】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機體出現各種疼痛的症狀。寒邪所致疼痛的特點是,遇寒加重,得溫減輕。女性屬陰,最怕的就是寒邪侵體。
【 濕邪】
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
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故外感濕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從而使水濕內生、停聚,發為泄瀉、水腫、尿少等症。
【暑邪 】
火熱屬陽,故暑為陽邪。
暑熱侵犯人體,初期衛表的證候非常短暫,很快惡寒消失,呈一派陽熱之象。如壯熱、汗大出、口大渴、心煩、苔黃燥、脈洪大。
【燥邪】
燥邪為乾澀之病邪。
侵犯人體,最易損傷津液,出現各種乾燥、澀滯的症狀,如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皮膚乾澀,甚則皸裂,毛髮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
【 火(熱)邪】

熱邪致病多在夏季。
火熱之邪傷人最易迫津外洩,損傷人體的陰液;津能載氣,熱邪在迫津外洩之時,往往導致氣隨津洩;且「壯火食氣」,故熱邪致病,還可出現體倦乏力少氣等氣虛的症狀。
引邪出表,助「本能」一臂之力
六邪,稱之為邪,其實只是一個名諱。這是大自然的原始狀態而已。
人生存於天地之間,有的人能適應這些,那這些就不能稱之為邪。有的人不能適應,從而使身體出了一些狀況,這才是邪的含義。
中醫常見的藥物和外治療法,其目的都不是針對於某個症狀,而是在於激發人體的自愈能力。
當邪氣入侵,身體會有本能的自衛反應,那些出現的症狀即反應的結果。邪氣入侵之始,通過一些常見的手段,或可將邪氣引出體表,謂之「引邪出表」,一旦引出,則無大礙矣。
比如:艾灸,是最常見且無副作用的手段之一。
艾灸「引邪出表」
蕁麻疹,皮膚瘙癢,發無定處,可以在「大椎穴」、「命門穴」等3個穴位進行艾灸,拔除「風邪」,緩解瘙癢。
痛經可以痛到臉色慘白的境地。那麼可以選取「關元穴」等2個穴位進行艾灸調理,拔除寒邪,促進氣血的順暢。
暑邪傷人,可上犯頭目,見頭昏、目眩證。選取「印堂穴」等2個穴位進行艾灸,拔除「暑邪」。有效緩解頭暈、目眩等症。
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可以選擇「中脘穴」等2個穴位進行艾灸,拔除濕邪,一點一滴引邪出表。
大便乾澀不暢,選取「命門穴」等2個穴位進行艾灸,拔除燥邪,有效改善大便乾澀不暢的症狀。
手足顫動,可以選擇「合谷穴」等2個穴位進行艾灸,「引邪出表」。斬斷病患。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畜積而不得洩,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蹷而死。」。
可見,邪氣侵害身體,如果不能夠及時加以處置,邪氣慢慢積聚而不能出表,就會身體帶來更大的傷害,在邪氣侵害身體的初期,進行艾灸。
為邪氣開闢一個出路,「引邪出表」,就可以讓身體恢復「本能」的力量,達到一個常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