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英語: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因為其運動軌跡與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
地球是上百萬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地球上71%為海洋,29%為陸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是目前發現的星球中人類生存的唯一星球。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為世界。
地球亦作「地球」。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是個三軸橢球體。周圍有大氣層包圍著,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繫。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西方人常稱地球為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一名研究人員警告稱,全球氣溫持續至少30年的劇烈降溫可能會導致全球糧食短缺。
來自諾森比亞大學的瓦倫蒂娜·茲哈科娃教授領導的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的一項驚人的研究表明,地球將在未來幾年內進入一個冷卻階段。
Zharkova和她的團隊通過建立太陽磁場的數學模型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論。
她的發現表明,在2020年到2053年之間的33年中,太陽活動的「大幅減少」將導致全球氣溫驟降。
她的模型預測,隨著太陽活動的減少,溫度將下降到自17世紀以來未曾見過的最低點——這一時期被稱為蒙德極小期。
在1645年至1715年的最後一段時間裡,溫度驟降到足以凍住倫敦泰晤士河的溫度。

大冷天:瓦倫蒂娜·扎克娃教授預測,未來幾年全球將會降溫
Zharkova說,下一個小冰河時代將會「稍微短一些」,但也不會不那麼殘忍。
她對斯普特尼克說:「他們每隔350 - 400年就會重複一次,因為太陽要經過這個(周期)最小的活動。
她說,地球上有「自然機制」,可以承受冰河時代的影響,並且已經「持續了幾十億年」。
然而,Zharkova說,有一種風險作物「無法正常生長」,這意味著世界各地的糧食供應可能會減少。

太陽間歇期:研究表明,太陽活動減少可能導致全球氣溫下降
她說:「問題是我們要通過最少的當前磁場活動,這將在未來30年內到來,因為我只能猜測,植被周期將開始減少。」
「如果你的(太陽能)排放量減少,輻射減少,氣溫下降,就意味著蔬菜無法正常生長,小麥無法正常生長,所以我們可能需要考慮一些食物,這可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Zharkova說,全球變暖的減少只會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太陽變得更加活躍之前。

她說:「我們必須在那個時候進行分類,為下一個大型太陽活動做好準備。」
David Dilley,全球天氣波動的執行長,認為由於「危險」氣候因素的結合,冬天只會變得「更加強烈」。
他的研究表明,到2019年,地球將進入一個自然的120年的冷卻周期,這一周期大約每230年發生一次,以阻止氣候變暖的趨勢。
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於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近而造成了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污染。
歷史溫度
在人類近代歷史中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的來源不同,精確度和可靠性也參差不齊。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中,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一直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的儀器記錄,當年的記錄很少考慮的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但是根據儀器記錄,1860~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75℃;自1979年開始,陸地溫度上升幅度約為海洋溫度上升幅度的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0.25℃,而海洋溫度上升了0.13℃)。同年,人類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發現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2000年之後,多方組織對過去1000年的全球溫度進行了研究,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和討論後發現,自1979年開始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此外,其他的研究報告顯示,從20世紀初開始至今,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增加了約1.1f(0.6℃);在過去的40年中,平均氣溫上升約0.5f(0.2-0.3℃);在20世紀,全球變暖的程度是更超過在過去400-600年中任何一段時間.。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自19世紀廣泛地用儀器測量並記錄溫度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溫度記錄還要高。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相反的是,他們測量顯示,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41.5℃,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25.5℃,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53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11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還要高。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97705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