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大部分人脫髮的元兇,學會這方法,讓你的頭髮重獲新生
2018-05-03
近年來,受環境和生活、工作壓力等因素影響,脫髮現象日趨普遍,據新近公布的《中國脫髮人群調查》數據表明,我國脫髮人群約2億,其中男性脫髮人數約1.3億,且這一現象迅速向年輕化發展,許多80、90後的年輕人,也加入到了脫髮行列。
脫髮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個心病。隨手一抓一大把掉發,看著茂密的頭髮慢慢變得可憐又稀少,特別心疼。

就算別人不說,看著他們異樣的目光,自己都難受。細軟稀疏的頭髮貼在頭皮上,不僅顯得人邋遢,而且看起來瞬間蒼老了不少。

髮際線每往後一厘米,看上去老5歲

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脫髮,根本原因都是因為生長頭髮的毛囊出現了問題,毛囊難以長出頭髮來,所以才會出現頭髮稀疏的現象。
在毛囊受到影響的初期,剛開始出現大量的掉發現象。這個時候頭髮還沒有明顯稀疏,僅僅是掉發較多。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及時的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干預,排除影響毛囊的因素,頭髮可以自行恢復。但是如果等到脫髮後期,頭頂頭髮已經掉光,毛囊休眠,這時候再想重新長出頭髮,可能性就極低了。


由於很多人對頭髮生長機制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對脫髮這件事,往往容易形成兩個極端。
很多人過度擔憂:每次梳頭都掉一把頭髮,打掃房間總是一地髮絲,我會不會變成「地中海」「光明頂」?實際上,正常人體頭髮數量平均在10~15萬根,分別為生長期、退化期與休止期。在同一個時間點,有些頭髮處於生長期,有些則處於退化期與休止期,因此每天都可能有50-100根的正常脫髮。這是生理性脫髮,此時不必過分擔心。

另一部分人則過於忽視,就拿常見的脂溢性脫髮為例,脫髮初期只是掉發較多而頭髮卻沒有出現明顯的稀疏,很多人覺得不痛不癢不去管它,任由脫髮不斷的惡化,往往到了頭髮變得稀疏後才發現「脫髮」。
在節目中,專家向觀眾介紹四種簡單的自測方法,讓大家可以快速的辨別自己是否存在著嚴重的脫髮危機。
1、用筷子比一比
頭髮中縫,白色部分超過一根筷子的寬度,屬於嚴重脫髮。
2、夜間掉發數量
每夜間掉發的數量占全天的1/3。早晨睡醒後,枕頭上有30根以上的頭髮,預示嚴重脫髮。

3、每天掉發數量
連續三個月以上每天掉發100根以上,屬於嚴重脫髮。
4、拉拔實驗
輕輕地捋住一撮頭髮,從根部往遠端往外拉,如果能捋掉10根以上,說明嚴重脫髮。如果前一天晚上洗過頭,也能拉拔出一些頭髮,屬於異常徵象。


脫髮的種類有脂溢性脫髮、營養性脫髮、物理性脫髮、化學性脫髮、遺傳性脫髮等,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脫髮是脂溢性脫髮。
由於頭皮上的皮脂腺比其他部位多,皮過多分泌的皮脂會堵塞毛孔,引起炎症,破壞頭皮微環境,導致頭髮缺乏營養,造成頭髮乾枯、細弱,最終脫落,即常說的脂溢性脫髮。

很多人一天不洗頭,頭髮就已經油膩膩、軟塌塌,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容易出現脂溢性脫髮。
脂溢性脫髮常出現於20-30歲的成人,男性占80%,女性占20%,分別被稱為男、女性式脫髮。

多見於30-40歲,最早可發生於青少年期,若不及時干預,時間越長,脫髮越嚴重,改善的難度也會有所增加。
國際上常以「漢密爾頓測量表」明確突發等級,如下圖:

1-5級屬於輕中度脫髮,毛囊未完全萎縮,6級以上屬於重度脫髮,大部分毛囊已經萎縮,治療較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女性由於天生的基因「保護」,脫髮症狀要比男性好很多,多發於20歲之後,50歲達到峰值。主要表現為頭髮係數,尤其是頭頂部較為明顯,毛髮直徑呈進行性縮小,長度變短,顏色變淺,如下圖:


頭皮是長出頭髮的「大地」,健康的頭皮生態環境由三大平衡維持——油脂、菌群、代謝平衡。當頭皮油脂分泌失衡,頭皮就會出油變得油膩;當頭皮菌群環境失衡,有害菌大量滋生,就會出現頭癢的現象;頭皮角質層新陳代謝紊亂,抵禦屏障功能降低,也就會出現包括頭油、頭癢、頭屑多等在內的多種頭皮問題。
除此以外,外界因素刺激也會影響頭皮健康。如洗髮護髮不當,化學成分對頭皮的不良刺激,會傷害頭皮,催生頭癢、頭屑等問題。

一般而言,健康的頭皮應是皮脂不過剩、適度的滋潤、清潔、血液循環良好以及沒有傷疤的,對於頭皮的護理,除了內部調節外,日常的外部護理也很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8929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