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和聰明人原來差在這裡:思維模式造就了這一切
2018-4-27
人們的認知里,普通人和聰明人的區別是這樣子的;說這個人真聰明,就是說他腦子轉的快,記憶力好;那比較而言,普通人就是平淡無奇。面對同一個問題,普通人看錶象,聰明人看本質。
那麼,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歷來,許多社會學家以及心理學家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天賦是一個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做過相關研究和跟蹤調查,發現,聰明人身上往往有以下兩種現象:一是他們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二是他們具備很高的知識利用率。簡而言之,他們懂得多,並且會利用。
那這兩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呢?作為一般人來講,可否通過訓練達成呢?
首先,豐富的知識儲備,是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眼界的;而眼界的高低可以決定一個人做事的方式。微博上曾經瘋傳過這樣一張圖片,寓意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那些書本就是知識儲備。不讀書的人看到的是迷霧,而讀書的人則能撥開迷霧看到陽光。
其次,他們具有高的知識利用率,是什麼意思呢?直白的講就是他們把知識給系統化了,相當於在腦海中建了一個大樹;每一條知識都相互串聯起來。那麼利用起來當然得心應手。聰明人是怎麼做到的呢?這就歸根於他們的思維方式;
聰明人往往具有以下兩種思維方式:
1、對於一切事物,不會滿足於「知道」,而是會深入思考。
比如領導交代給一個任務,普通人知道需求後,就會立馬著手去做;而聰明人往往會深入思考,他們會思考為什麼領導會安排這樣的任務,這個任務該如何完成,需要哪些資源完成。。等把這些考慮清楚,完成任務也就水到渠成。
2、做事之前會先搭「框架」,從更高的層次考慮。
做事是需要按部就班完成;他們做事之前,會先把整個框架搭起來,這樣看問題的高度就不同。蘇軾有一首詩中寫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啟發就是:考慮問題要先跳出問題,才可以縱觀這個問題。
所以說,普通人和聰明人的差別也就是在此。普通人要想「晉升」為聰明人,首先要儲存大量的知識,其次,改變現有的思維方式。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