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針對新手朋友,老師傅不屑請繞行或飄過,或給予批評指正,謝謝。注意:圖文無關,圖為欣賞,文為經驗交流。
先說盆景澆水。
養花養盆景經常聽到有一句專業術語,見乾見濕。什麼意思?怎麼才算「見乾」?怎麼把握澆水的「度」?
許多初入門的朋友一定擔心,盆土就那麼點兒,見乾,會不會把盆景用來吸收水分的嫩根乾死?見濕,把握不准「度」,時間長了會不會又會把盆景漚死?
說到這,先扯點偏~說說盆景用土。扯的篇幅會大一點,希望您能有耐心,因為這很重要,這關係到盆景的死活。不是駭人聽聞的嚇唬誰,事實就是這樣。
大家知道,盆景用盆一般都小且淺,即使是大盆,盆景生長也必定受限。許多初玩盆景的朋友,養活了下山樁後,直接就去地裏取土上盆,不對土做任何處理。我告訴你,這樣做,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受盆的容積限制,你的盆景澆過幾次水之後,土就會板結,透氣性變差,最終會使盆景根部呼吸不暢,造成中毒,死亡。這樣,不要說初入門者,即使是老師傅,也會和你一樣,將盆景養死。
所以說,土很重要,但用什麼樣的土?並不神秘。新朋友不必糾結到哪裡去買專業的營養土,很簡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就這麼幹。
配土:就是去地裏取部分園土,加上你家燒煤球爐子後的爐渣(爐渣要碾碎),比例一般1:1。有的比例要大點,有的小點,根據具體樹種來定,但原則是,土要散,透氣透水性一定要好。
好了,就用這樣的土。現在回到正題:澆水要「見幹見濕」。幹,不是要盆土幹透,而是盆土的表面變白。其實,底下的土還是濕的。如果是需要控水的盆景(水肥充足會使葉變大,不利於欣賞),你就觀察盆面上的小草,略微打蔫,那就表示,盆景渴了,要喝水。你就澆。因為土的透水性好,所以你就可以盡情的澆,請放心,不會漚死。但澆水的時間要把握好,夏季高溫,不要在中午用冷水澆,在早晨或下午太陽落山後再澆。實在看盆景渴的難受,中午一定要用存儲過的常溫水去澆,一定。
再說第二點,盆景施肥。
我是決不給盆景直接施用化肥的。但是盆土有限,盆景需要維持生命的必須養分。怎麼辦?有兩個方法,底肥和和澆水。
1,底肥。首先,底肥,必須為有機肥,不建議用化肥。有的淺盆栽植的盆景,不適於用底肥。深盆栽植的,底肥上鋪一層自己配的素土,不要讓新栽盆景樹的根直接接觸到底肥。
2,有的需要控葉的盆景植物,如松柏類的,不施用底肥,可以用稀釋的液肥。液肥很容易得,用你家廚房裏的那些空食用油桶,洗漱乾淨,去油坊找點芝麻餅或豆餅之類的,少放點進去,封住,太陽下漚一個月,然後開封放那兒,隨用隨稀釋就可,一般一個月施用一次。松類,應適當控水控肥,可縮小針葉長度和使枝節縮短,所以施用頻率可少些,只在春季萌芽期施1~2次就可。
第三點,換盆。
一般兩年換一次盆,有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可以三年。換盆時間選擇在春季樹木萌發前進行。換盆時一定要用剪刀將週邊鬚根剪掉,這樣有利於促發新根。在新根未長出前,禁止施肥。
好了,以上是個人經驗,可能入不了專業法眼,請批評指正。孔子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地域不同,氣候不同,則植物伺養的方法可能不同。更多的還是要平常多觀察積累自己的經驗,才是正道,我一已之見,只起拋磚引玉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