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補血中藥常識,補血聖葯不是當歸,不是紅棗,是它!
2018-3-20
何首烏——養血,益肝,補腎
《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髮,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麥門冬諸葯之上。」
別名:首烏、地精。
性味:性溫,味苦、甘、澀。
飲食養生劑量:5~10克。
適用體質:血虛體質。
李時珍曾說何首烏「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為滋補良藥。」對血虛者頭暈目眩、面色萎黃、腰膝酸軟等,食之最宜。
服用禁忌:
何首烏有生品、製品之分,用途不同。生品用來潤腸通便、解毒,製品則具有補肝益腎、養血添精的作用,達到烏黑頭髮、養顏美容效果。
何首烏忌與蘿蔔、豬肉、豬血、羊血、無鱗魚同食。
何首烏中含有鞣質類物質,遇鐵易產生變化,煎藥忌用鐵器。
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本草綱目》記載「《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
別名:紅棗、干棗、棗子。
性味:性溫,味甘。
飲食養生劑量:10~20克(干)。
適用體質:氣虛體質。
大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稱大棗有「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葯」等功效。
大棗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主要用於脾胃氣虛、血虛萎黃、血虛失眠多夢等症。
服用禁忌:
大棗味甘,性溫,食用過多會助濕生痰蘊熱,有濕熱痰熱者不宜食用。
體質燥熱的女性,也不適合在經期吃大棗。
食棗一次最好別超過20顆,過多食用大棗會引起胃酸過多和腹脹,有損消化功能,引發便秘。
脾胃虛寒、牙病、便秘者不宜食用。
腐爛的大棗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產生果酸和甲醇,人吃了爛棗會中毒,重者可危及生命。
大棗糖分豐富,尤其是製成零食的大棗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進補,以免血糖升高。
地黃——滋陰養血,補精益髓
《本草綱目》記載,地黃「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利小便,調大腸。」
別名:懷慶地黃。
性味:熟地黃性微溫,味甘;生地黃性寒,味甘。
飲食養生劑量:5~10克。
適用體質:血虛、陰虛體質。
熟地黃:別名熟地,有補血滋潤、益精填髓的功效。
生地黃:是直接曬乾的塊根,性寒,有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的功效,等。
服用禁忌:
地黃忌與蘿蔔、蒜、豬血同食。、
脾虛泄瀉、胃寒食少、胸膈有痰者慎用。
氣血虛弱的孕婦忌用
桂圓肉——補心脾,益氣血
《本草綱目》記載桂圓肉「開胃益脾,補虛長智。」
別名:龍眼肉、密脾、益智、龍眼乾。
性味:性溫,味甘。
飲食養生劑量:15~30克。
適用體質:血虛體質。
鮮桂圓烘成乾果後即成為中藥里的桂圓。因含有大量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桂圓肉早已成為一味用於養心安神、補氣血的良藥。其主要功效為開胃益脾、養血安神、補虛長智,具有良好的滋養補益作用。
服用禁忌:
桂圓雖能滋補氣血,益心脾,但性溫味甘,能助火化燥,凡具有陰虛內熱、濕阻中滿癥狀或痰火體質的人都不宜服用。
婦女在懷孕期間最好別吃桂圓。特別是對早孕的婦女來說,應當禁食,以免氣機失調,引起流產或早產。
白芍——養血斂陰,平抑肝陽
《本草綱目》記載「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
別名:金芍藥。
性味:性平,味苦。
飲食養生劑量:10~15克
適用體質:血虛體質。
白芍是芍藥的根,其主要有效成分為芍藥苷,具有解痙、鎮痛、抗驚厥、降低血壓、等多種作用。中醫認為白芍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鎮痛、滋補、調經的效果。
服用禁忌:
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忌食。
小兒出麻疹期間忌食
芍藥分為白芍藥、赤芍藥兩種,但功效有異。白芍藥重在補血養陰,赤芍藥重在涼血活血。
雞血藤——通筋活絡,補血養血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雞血藤「活血,暖腰膝,已風癱。」
別名:血風藤、馬鹿藤、紫梗藤、豬血藤、紅藤、活血藤、血龍藤。
性味:性溫,味苦、甘。
飲食養生劑量:15~30克。
適用體質:血虛體質。
雞血藤有補血、活血、通絡、養血調經的功效。可用於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痹痛。
服用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用。
當歸——血虛能補,血枯能潤
《本草匯言》記載當歸「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諸病虛冷者,陽無所附也,宜用之。」
別名:秦歸、雲歸、西當歸、岷當歸。
性味:性溫,味甘、辛。
飲食養生劑量:3~6克。
適用體質:血虛體質,婦女月經不調合併便秘的患者尤宜選用,老年人便秘也可選用。
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被歷代醫家推崇為婦科之要葯。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祛淤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還有抗衰老、駐容養顏、護髮的作用。
當歸入葯歷史悠久,許多傳統的中藥方劑都離不了當歸,有「十方九歸」之說。當歸被尊為「藥王」、「血中聖葯」。《本草備要》說它:「血虛能補,血枯能潤。」
服用禁忌:
當歸屬甘溫潤補之品,月經過多、有出血傾向、陰虛內熱、大便溏泄者均不宜服用。
熱盛出血者禁服,孕婦慎服。
阿膠——補血活血,補虛潤肺
《本草綱目》記載阿膠「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
別名:驢皮膠、傅致膠、盆覆膠。
性味:性平,味甘。
飲食養生劑量:3~5克。
適用體質:血虛體質,尤其適合貧血、出血、肺腎陰虛燥熱者。
阿膠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阿膠有補血、活血、補虛、潤肺、治咳嗽之功效,為補血佳品。常與熟地、當歸、黃芪等補益氣血葯同用。《本草綱目》稱阿膠為「聖葯」。
服用禁忌:
阿膠服用量不宜大,每天3~5克即可,吃多了消化不良,陰虛的人吃多了容易燥熱。
脾胃虛弱者應慎用阿膠,以免有礙脾胃消化功能。
感冒、咳嗽、腹瀉者忌食阿膠。
阿膠忌與蘿蔔、濃茶同服。
在南方地區,濕熱天氣較多,沒有適應症的話,不適合吃阿膠進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87325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