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成型盆景3年左右需要換土一次。所謂換土,一般會保留心土,剪掉部分根系重新栽植。這個方法其實有待商榷。個人主張洗根換土換盆。
落葉雜木盆景根系發達,生長速度快,有限的盆盎滿足不了盆土營養的供給。根系在盆內遊走尋找空隙,原本疏鬆的盆土被擠壓,使得原本的顆粒狀物質變成粉末狀,腐殖質完全分解,根本沒有肥性。此時澆水是個頭痛的事情,盆土粉末化後,往往只能在盆的邊緣附近容易澆水,而大家所說的心土越來越難吸收水分。那麼:樹勢會減弱,生長不均衡,甚至死枝回片。從而影響整體的觀瞻,嚴重影響商品的價值。
細心的盆友在換盆時會發現盆土如「麵粉狀」,特別是心土部分。還會發現在長勢比較弱的盆景根部有蠐螬和地老虎等地下害蟲,有時候數量還不少。樹的根系與之相對應的枝幹部分有著緊密的聯繫,如果相應的根系出來問題,往往對應的枝幹或壞死或生長不良,反之:如果有長勢特強的徒長枝,地下部分一定有一條生長強勢的根系。假如將花盆放在地表,很容易長出上述的徒長枝,往往盆底的排水孔也有粗壯的根系串到地裏。這是廣大盆友為了復壯盆景通常的做法。
筆者以為:只要是熟樁,用盆養更能做出好的盆景。首先。盆栽可以人為控制水肥、光照和營造小氣候環境。往往地栽的素材節間長,組織疏鬆,不能顯現老態。修剪造型受環境約束,看到的也不直觀。好處就是長得快,可以從苗培養出小型或中大型素材。所有,根據本人的實際情況(鍾情於小型微型)一般素材都採用盆栽的方法培養。盆栽的素材自然會涉及到換土換盆這一塊,那麼,洗根換土換盆就是不錯的選擇。洗根可以洗掉根系常年累積的鹽分;可以將樹的心土部分完全釋放,有機會萌生更強壯的新根;可以在裸露的根系上進行調校,取捨;可以剪除重複並列的部分根系;可以剪短過於強勢的粗根,(粗根癒合能力稍差,但能重新長出多條新根,此時可以讓其他的根系得到優先生長);可以在附石盆景製作中看得更直觀;好處多多。此法已經在境外盆景中已經廣泛認可並已經有相當成熟的應用。
下面以一顆對節白蠟為例,和盆友分享洗根換土的過程
洗根:剪掉盆栽四周多餘的根系和底部的根系,竹簽之類的東西小心剔除部分可鬆動的舊土。流水沖洗,直至洗淨所有泥土。剪除多餘的根系:浮根、弱根、重複根、過粗的根。
營養土的配製:園土、煤渣、動植物殘骸、禽糞、各種餅粕、落葉等經過堆積發酵。過篩備用。通常篩選成8--10㎜、2--5㎜和2㎜以下的。而2毫米以下的列為粉塵,是不能使用的。
上盆
盆底用紗網做排水孔覆蓋,防止營養土的流失;能防止地下害蟲從盆底的排水孔進入盆內。放入大量8--10毫米的營養土,放穩素材。調整角度後,適當梳理根系,儘量向四周擴散。然後用2--5毫米營養土填充,並用筷子等棒狀物搗實,使營養土與根系充分接觸,防止有空洞的情況發生。
有些個體比較怪異的素材需要固定在盆的一側,以免發生倒伏或者固定栽植角度可以用金屬絲從盆底固定。
如下圖紅圈處,銅絲固定素材。
上青苔,上青苔的目的:青苔可以美化盆面,豐富畫面。更主要的用途是,顆粒土通過澆水也會變成粉末,只是時間的問題。用顆粒土的目的就是好澆水,透氣性好,植物根系可以自由發揮,從而使盆景養的更好,更健康。鋪上青苔後,澆水有了緩衝,顆粒物保持的時間更久。
完工,留照片存檔。
後期養護:洗根換土一般常年可以操作,但也有風險,但落葉雜木在深秋到早春進行最為合適,通常植物此時已經處於生長緩慢期慢慢進入休眠期,根系對水分的要求不高。由於顆粒土具備良好的通透性,土壤水分容易蒸發。需要經常觀察盆土情況,給以充足的水分就能成活,即使隆冬季節也要保持盆土濕潤,相比之下盆土「冬幹」才是導致換盆換土後植物夭折的主要原因而非「凍害」。開春氣溫轉暖,萌發新芽之後的月餘可以使用肥料,進行正常管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