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麻黃

雨夢| 2018-02-01| 檢舉

麻黃

麻黃為漢藥或稱中藥中的發散風寒藥;古時別名龍沙、卑相。包括有三種麻黃屬的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與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採用部位為草質莖。草麻黃草麻黃為小灌木,常呈草本狀,莖高20~40釐米。分枝較少,木質莖短小,匍匐狀;小枝圓,對生或輪生,節間長2.5~6釐米,直徑約2公釐。

植物形態

草麻黃

草本狀小灌木,高20--40釐米。木質莖莆匐;草質莖直立,小枝對生或輪生,節明顯,節間長2--6釐米,直徑1--2毫米。葉膜質鞘狀,下部約1/2合生,裂片2,三角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常向外反捲。雌雄異株,雄球花3--5聚成復穗狀,頂生;雌球花闊卵形,常單生枝頂,成熟時呈紅色漿果狀。種子常兩枚,卵形。花期5--6月份,種子成熟期7--8月份。生於幹山坡、平原荒地、河床、乾草原、河灘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叢生。分布於華北及吉林省、遼寧省、河南省西北部、陝西省、新疆自治區等地。

中麻黃

 

小灌木,高40--80釐米。木質莖直立或斜上生長,基部多分枝;草質莖對生或輪生常被白粉,節間長3--6釐米,直徑2--3毫米,鱗葉下部約1/3合生,裂片3 (稀2) ,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雄球花數個簇生於節上;雌球花3個輪生或2個對生於節上,種子通常3粒 (稀2)。花期5--6月份,種子成熟期7--8月份。生於海拔數百米至2000米的乾旱荒地、沙漠、戈壁、乾旱山坡或草地上。分布於華北、西北及遼寧省、山東省等地。

木賊麻黃

小灌木,高70--100釐米,木質莖直立或斜上生長,上部多分枝;草質莖對生或輪生,分枝多,節間長1.5--3釐米,直徑1--1.5毫米,常被白粉。鱗葉下部約2/3合生,裂片2,鈍角形,不反捲。雄花序多單生或3--4個集生於節上;雌球花成對或單生於節上,種子通常1粒 (稀2粒)。花期6--7月份,種子成熟期8--9月份。生於乾旱荒地、多砂石的山地、乾旱的山脊、山頂多石處。分布於華北及陝西省西部、甘肅省、新疆自治區等地。

麻黃功效與作用

麻黃功效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生品發汗解表和利水消腫力強,多用於風寒表實證,胸悶喘咳,風水浮腫,風溼痺痛,陰疽,痰核。蜜麻黃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增強了潤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勝。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麻黃絨作用緩和,適於老人、幼兒及虛人風寒感冒。蜜麻黃絨作用更為緩和,適於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虛患者。

 

麻黃作用

1、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用於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本品發汗利水,有助於消散水腫,常與生薑、白朮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溼痺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麻黃根的選方

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餘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局方》牡蠣散)

治虛汗無度:麻黃根、黃芪等分。為末,飛麵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止為度。(《談野翁試驗方》)

 

治產後虛汗不止:㈠當歸一兩(銼,微妙),麻黃根二兩,黃芪一兩(銼)。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麻黃根散)㈡牡蠣粉三分,麻黃根二兩。搗細羅為散,用撲身上。(《聖惠方》麻黃根散)

治腎勞熱,陰囊生瘡:麻黃根、石硫黃各三兩,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篩,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粉溼,更搭之。(《千金方》麻黃根粉)

用法及注意事項

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搗絨緩和發汗,小兒、年老體弱者宜用麻黃絨或灸用。

該品發汗力較強,故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喘咳由於腎不納氣的虛喘者均應慎用。能興奮中樞神經,多汗、失眠患者慎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82104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