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日本的是島嶼,火山地震多發,他們潛意識裏有一種不安定的心理.從而導致在他們的文化裏特別喜歡櫻花,櫻花朝開暮落,追求瞬間的燦爛美麗.美麗過後就可以死了.所以他們追求是一種哀傷的美學----"物哀"(有相關研究文字大家可以查閱,我們就不多發).由於日本的物哀的美學從而導致日本的所謂舍利幹,神枝的縱橫流行
其實他們所謂的舍利幹,神枝,在我們古代有據可查的宋代就有記載 ,不過我們稱為:枯梢,殘頭, 而我們中國呢?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從來不把死當作多大的事(自然而然).我們做盆景做的是---生機.
機,在《說文解字》中是說機同「積」,「幾」即數量,意取累積,積木生機,助緣合因,至取正果。道運化因緣成果之無形法即是「機"。 木應天地因緣感召,得天之氣,積陽之溫,化地之水,聚土之塵,累積木幾,曲直向上,執著生「機",通天達地,修木高尚。 高尚至盡,太極至靜,至生無極,無極「孕"動,化木林森,複至太極,化育萬物,如是往復,無始無終,得道永續,合理合法。
大禹就講過:「生寄也,死歸也。」活著是酒店裏開間房,在這裏玩玩,死了呢,玩過了該回家睡覺了。孔子在《易經》上講:「明乎晝夜之道而知」,你曉得白天跟夜裏的道理,就會明白生死的道理。生命就像夜合花一樣,夜裏開花,白天收攏來;我們人的生命是白天開花,夜裏就睡覺了,死生不過如此。所以上古的真人,把死生已經了了,不存在於心中,「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
趙朴初先生寫過一首詩: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黃帝·陰符經》中講「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孔子在《周易·系辭下》中說: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孔子他還說:知機其神乎!機者易見一而難知,見近知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75419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