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奉獻 | 柏樹盆景怎麼養(養護技巧)

貝果風格| 2017-12-07| 檢舉

柏樹,常綠喬木,用於,盆栽置於室內、庭院供觀賞由來已久。以其獨特的葉片交替脫落、生成而不易察覺的特殊生成構造,使其有長青不衰之感。如真柏,其枝密葉細,幹形屈曲,小枝上升,作密叢狀,姿態古雅奇特,四季翠綠,全年均適宜觀賞。老樁盆景,頂端童禿,益感古趣盎然。那麼,柏樹盆景怎麼養呢?

放置場所:真柏宜置於空氣濕潤、陽光充足之處。冬季可置於室內越冬,盛夏須注意遮蔭,防止烈日灼曬。

澆水:柏類宜保持盆土水分充足,但不可積水。平時宜經常在枝葉上噴水,可促進健壯生長,葉色翠綠。松性喜陽光高燥,不耐水濕,宜見幹而澆,多噴葉面水。柏類澆水可粗放一些。

施肥:宜用稀薄腐熟的餅肥水或有機肥,每年3-5月份施用2-3次,秋季可在盆中放置腐熟的餅肥屑。松類不宜施重肥,春秋可施一二次淡肥水即可。柏類如要旺盛,可多施一些肥料。

修剪:柏類不耐修剪,但可剪去頂尖部以促生側枝。一般在春季抽生新枝葉時,及時修短,以保持樹冠濃密。嫩枝梢不宜用剪刀切除,可用手指掐摘之,以防傷口呈鏽色而影響美觀。若需整修大枝條,則宜在休眠期進行。

摘芽:在生長旺盛的情況下摘芽,摘葉可使枝短葉密。油松、赤松,在夏季摘除新生枝的一部分,可於年內生出新芽來。黑松,在春季摘芽後,當年又可生出多個新芽來,翌年生長枝短葉密。

翻盆:柏類宜每隔2-3年翻一次盆,時間宜在春季3-4月份,秋季亦可。翻盆時將根部進行適當修剪整理,去掉1B3-1B2舊土,換以肥沃疏鬆的腐葉土,摻拌適量礱糠灰(即炭化「存性」的稻殼灰,呈黑色)及沙土。

病蟲害防治:柏類的病害主要有銹病,蟲害主要有蜘蛛,危害相當嚴重,須及時注意防治。防治方法同鋪地柏。

柏樹鬥寒傲雪、堅毅挺拔,乃百木之長,素為正氣、高尚、長壽、不朽的象徵。柏類造型由於葉片與松不同,故層次不宜太清楚。柏的木質耐腐朽,可創作枯枝、枯乾的形狀,枯乾可用剝皮法,枯枝可用活枝整型,定型後剝皮。柏類盆景多用側柏樹種,但側柏的枝葉粗亂,一般造型單調,成型後給人以零亂的感覺,影響觀賞價值,這是它的缺點。

側柏枝幹蒼老多變,大枝易造型,這是側柏的長處。在側柏盆景創作中,如能揚長避短、返樸歸真,採用曲阜、靈岩寺的古柏天然形態為藍木,突出主幹蒼老。在培養主枝分枝上,採用散片式造型,使幹枝比例協調,虯曲多變,減少淩亂細枝及葉片量,就可克服葉片粗亂之弊,提高側柏的欣賞價值。

在整形前要反復審其樹勢,視幹的曲直、主枝的位置而因勢利導,要立意在先,可由下至上依次整形。層次間的垂直面不可重疊太多,以利生長透光,不然天長地久,被遮光部分會自然枯死一發不可收拾。

山野移植要選取地表根粗壯、分布均勻、樹幹具有一定的彎曲度和變化,枝條的粗度,尤其是主枝粗度與主幹粗度要協調。上下枝的長度一般下長上短,從欣賞的正面來看前枝短後枝長,主幹、主枝要顯露出來。主幹最下麵的主枝比例要協調。

一盆柏樹盆景的優化:

柏樹優化前的原貌。正面,枝葉豐滿,整體只見葉子,不見枝幹。

優化前背面,有造型優美的舍利骨可以利用。

柏樹枝葉細節圖,樹勢非常旺盛,生長也非常健康。

根部未優化前特寫,舍利骨有部分腐朽,生長有許多黴斑。

優化後效果。

主要是將枝葉進行精簡,突出枝葉之間的走向和關聯,對舍利骨打磨,對樹皮進行清理,讓杆,枝,葉,舍利骨相得益彰。

移植野樁,不可散根移植,栽植時最好用原山土。栽好後置通風向陽處,勤噴葉面水,盆土表面欠幹時再澆水,松樹的新樁當年切勿施肥。

在原有技法的基礎上還吸取外地的長處,用金屬絲綁紮整形法,根據枝條的粗細選用相應粗細的金屬絲,將不當角度位置的枝條纏繞扭曲、吊紮,以符合整形的需要。

松柏盆景的製作在使用金屬絲綁紮整形法時,根據枝條的粗細選用相應粗細的金屬絲,將不當角度位置的枝條纏繞扭曲、吊紮,以符合整形的需要。

用金屬絲和吊紮法不易拿彎的主幹和粗枝,可用經多年試驗成功的手指對插法來彎曲。如是大粗枝,可用刀將需要彎曲的部位上方深切至直徑的一半深度,長度視需要而定。這樣切數條,並將間隔一條的頭上橫向切斷,另一端則反之。如用力彎之,則橫向斷頭會翹起,如同兩手斜對插一樣。等主枝或幹固定好以後,就可將翹起部分嵌入槽內並用膠布纏住,這樣等二三年以後就可癒合好。

自然山野名剎寺中的松柏一般過了壯齡期,即停止向高處生長。枝條的橫向生長量增加,枝條密生延伸長度,由於重量及雨雪的原因枝下垂,枝條上的小枝橫生。故在整形時,立枝和枝條應保持在水準或下垂的角度,角度的大小視其需要而定,枝條可有橫向的彎曲。結頂部枝條如能下垂則更顯蒼老。由於造型的原因不排除下枝與上揚枝並存,但要符合自然環境下生長的規律。

許多研究表明,冬青屬植物除了具有藥用價值外,還是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其野生原種和栽培品種有較強的耐寒能力,就是引種到更遠的山東,也表現出良好的生長潛能。故有學者認為, 不少冬青種和品種能夠引種到中國的華北、中南部地區, 為當地的園林綠化提供新的樹種資源。

刺冬青為冬青科枸骨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莖幹青灰色,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銳齒,老葉深綠色,新葉嫩綠色,帶有紅暈,清新亮麗,極為美觀。其葉片細小而稠密,四季常青,萌發力強,耐修剪,非常適合製作盆景。

刺冬青的挖掘移栽多在春季萌芽前進行,其根系發達,鬚根較多,移栽很容易成活。移栽前先把不必要的枝條剪除,將主根剪斷,多留細根和鬚根,挖後或打上泥漿或套上塑膠袋進行保鮮保濕,應及早栽植。

栽前對樹樁進行一次整形,剪除造型不需要的枝條和過長的根,先栽在瓦盆或地下「養坯」,栽後澆透定根水,並對樹幹噴一遍水,然後用塑膠薄膜罩住,以後注意土壤和棚內濕度,及時補充水分,隨著天氣的轉暖,樹樁會萌發新芽,可逐步打開塑膠薄膜進行通風煉苗。當年栽種的樹樁所萌發的枝條可任其自然生長,不要剪除,以使其通過光合作用多製造養分,有利於根系的恢復生長,等到第二年再進行抹芽、修剪或造型。

刺冬青樹樁形態豐富,造型可根據樹樁的不同形態因勢利導,加工製作成單幹式、雙幹式、叢林式、一本多幹式、懸崖式、臨水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樹冠既可塑造成瀟灑疏散的自然型,又可修剪成規整的圓片型。

造型方法以修剪、蟠紮相結合,蟠紮多在10月進行,修剪則在秋末冬初。製作好的刺冬青盆景可在春季或梅雨季節移入紫砂盆之類的細盆觀賞,因其根系發達,可將部分根提出土面,使其懸根露爪,以體現蒼勁古樸的特色,並根據需要在盆面放置山石。 刺冬青適宜在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耐半陰,有一定的耐寒性。平時管理較為粗放,當年移栽的樹樁不要施肥,盆土乾燥時應及時補充水分,夏季高溫時注意遮光,以防烈日曝曬。第二年的生長季節可每20天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夏季也不必遮光,平時保持盆土濕潤,空氣乾燥時向葉面噴些水,以增加空氣濕度,使葉色光亮翠綠。生長期隨時除去影響樹形的新枝嫩芽,以保持盆景的美觀。

每年的秋末冬初進行一次修剪整形,剪除病枝、交叉枝、平行枝、枯枝,使盆景的內膛通風透光。冬季移至室內,越冬溫度宜保持在0℃至 10℃,不要施肥,也不要澆過多的水。每2至3年的春季翻盆一次,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疏鬆肥沃、排水透氣性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較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7439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