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農半藝半神仙——方亦中蘇式盆景作品賞析

貝果風格| 2017-11-20| 檢舉

半農半藝半神仙

方亦中蘇式盆景作品賞析

長長的柏樹樁幹,自盆沿懸垂彎曲而下,似幾近乾涸的瘦瀑布,枝葉溜溜成團,越往下葉團兒越小;黃楊樹樁的那些雲片,圓似蓋,一朵朵呈俯視態,葉綠綠而疏密有致,枝丫丫卻扭曲蛇盤;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虯幹老枝,培植於古盆之中,高不盈尺,或懸或垂、或俯或仰,猶同一位位垂垂老矣的老人……

君子風度(黑松)

爬上四層樓梯,穿過小小的工作室,跨過窗戶,豁然開朗——近四百平方米的天臺上,高高低低擺著數百盆盆景。盆景的主人方亦中是姑蘇區少年宮的一名美術老師,課餘時間他便會爬上原本屬於平江少年宮的這一小方天地,修剪枝條,擺弄枝椏。因舅舅是園林系統的盆景負責人,方亦中從小便耳濡目染,常常有機會到虎丘萬景山莊觀賞各色盆景。但真正拿起剪刀,開始種植自己的第一盆盆景卻是在1990年。「從花鳥市場買來樹苗、盆,就開始自己看書研究」,聊起屬於自己的第一盆盆景,方亦中眼中滿是笑意。「一開始盆景根系不發達,植株更是不成長,但最困難的還是我完全不懂怎樣為它造型。」第一盆盆景的培育,讓方亦中明白了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於是他開始有意識地串門,「偷學」經驗。「現場觀摩別人做盆景,慢慢體會,加上理論知識,漸漸才算是入了門。」方亦中的每一件成品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盆景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能讓人產生共鳴的才是精品。」

雲蒸霧靄(五針松)

對方亦中來說每一盆植物都如同他的孩子一般,不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冬臘月,無論身處何地,他心中無時無刻不牽掛著這一百四十多株盆栽。縱使是單位已將集體旅遊的車票已備好,但一想起即將在烈日下苦苦挨著的松柏、雜木、花果……他還是放不下心,退了票,日日來這天臺澆水、修剪。「流多少汗便會有多少回報」,而現在,這滿平臺鬱鬱蒼蒼的植株便是對他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淩雲(黑松)

志當高遠(黑松)

其實,我常常害怕面對這些盆景,盆景雖美,卻是畸形美,如同黛玉的病態美,看著總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但龔自珍曾在《病梅館記》裏說:「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這「病盆景」,在令人唏噓不已的同時,卻又顯出頂天立地的軒昂氣概,百折不撓的頑強毅力,老而彌堅的堅強意志。談起蘇派盆景,方亦中甚是激動:「盆景素來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咫尺千里,縮龍成寸』,蘇派盆景因其布局構思精細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富有藝術情趣,而成為中國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在處理虛實,曲直、疏密、開合、明暗等關係上,蘇派盆景更是脈理清晰,獨具匠心。」

春滿人間(樸樹)

半農半藝半神仙,是方亦中對自己現在這種散淡生活狀態的注釋。時而栽種、澆灌、治蟲,像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時而構思、修剪、攀紮、造型,一招一式卻又是個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時時刻刻的牽腸掛肚,方亦中甘之如飴,初獲成果的喜悅欣慰,甚至飄飄然似神仙般快活。「靜靜地欣賞這些形態各異的植物,其實就是在與它們交流。」方亦中說,即使退休了,他仍會來這裏擺弄這些玩意兒。盆景之於他,已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蘇派盆景也必會隨著他的剪刀,繼續流傳下去,根深葉茂。

春歸來(雀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7229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