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億徹底清倉,李嘉誠終於還是跑了!
2017-10-22
10月17日,有媒體報道稱,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將以402億港元的價格,出售香港中環中心,買方是以內地石油系統機構為首的財團。這也是繼李嘉誠清倉大陸資產後,再一次清倉香港資產。
- 1 -
402億港元,脫手中環中心
本周二下午,證券日報最新報道援引消息人士稱,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要出售皇后大道的中環中心75%的股權,成交價將高達402億港元,這可能會刷新一個記錄。而接手的很可能又是中資公司,消息稱是以石油集團為首的財團。
若這筆交易得以完成,超出400億港元的交易總價,將打破2014年底由恆大地產125億港元,從華置購入位於灣仔的美國萬通大廈的紀錄。
目前,這件事還沒有獲得長實方面的證實,但他們也沒否認,只是不予置評,說明可能已經有意向了,但談判還在繼續。
- 2-
香港第四高,位居中環
公開資料顯示,中環是香港的心臟地帶、港島開埠後最早開發的地區,也是香港的商業中心。早在1841年英國人占領香港的時候,英國人便率先在中環建立其軍事基地,並迅速地興建了多條主力幹道。
而中環中心更是立於中環之上,坐落在香港繁華的皇后大道中99號,是香港排行第四高,全球第三十高的摩天大樓,於1998年落成,長實持有75%權益。
中環中心
有業內人士對簡小編(ID:ejfinance)表示,主要是因為這個中環中心的租金還是很高的,差不多每月一平米要1100元人民幣,相當於36元每平米每天,這比北京、上海還貴了一倍。
小編所在的東塔,已經是廣州最貴的寫字樓,每月每平米的租金也才350元人民幣,而整個珠江新城的平均租金,每月每平方米才174.8元,是中環中心的6分之一,所以可見這塊地方的吸引力。
廣州東塔
業內人士還表示,這次交易的面積大概是122萬平方尺的面積,相當於13萬平方米,那麼簡單算下來一天的租金就相當於470萬左右,一年算下來是17億,而李嘉誠要賣到402億港元,相當於340億人民幣,賣75%的股權,也就是相當於總價453億,算下來是26倍的年租金收益,接手者相當於買了一個市盈率26倍的股票。投資回報率差不多是每年3.8%。
本次售賣,也是繼李嘉誠清倉大陸資產後,開始著手清倉香港的資產的標誌。而售賣一旦成功,將又一次引來大量媒體的猜測,李嘉誠是不是徹底跑了?
- 3-
先清大陸,再賣香港
關於李嘉誠跑路的消息,近年來一直都是財經報道的頭條。早在2013年其大規模拋售大陸資產,就已引來全民關於「不要讓李嘉誠跑了」的大討論。
事實上,李嘉誠從2008年,就開始了撤離大陸的步伐,並在2013年後不斷加快。
2008年5月,以44.4億港元賣出和黃位於上海的總部大樓世紀商貿廣場,這棟大廈位居上海最繁忙的商業地段徐匯區。
2013年8月,以32.6億港元賣出廣州西城都薈廣場;10月,又以89.5億港元賣出東方匯經中心。
2014年1月,以38.4億港元售出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2月,以8.7億港元出售了已持股多年的長園集團股權;4月,以72億港元出售北京三里屯的地標建築盈科中心;8月,以19.4億港元轉手上海盛邦國際大廈;11月,以49.5億港元出手了重慶大都會。
2015年2月,以6.48億港元出售位於香港新界的商業地產物業盈暉薈;6月,以售價76.8億港元的價格,向卡達投資局旗下全資子公司出售港燈16.53%的股權。
2016年10月,以230億港元賣掉上海陸家嘴世紀匯廣場50%的股權。
2017年7月,李嘉誠又將長實地產中的「地產」二字去掉,建議更名為「長江實業集團」;同時,以145億港元的價格出售了和記環球電訊的全部權益;10月,又被傳402億清倉。
著名財經評論員黃生表示,如此頻繁大手筆的賣出,累計套現超過了千億,我想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一定有著深刻的戰略原因。
- 4-
哪裡有風險,哪裡就有清倉
黃生表示,李嘉誠選項清倉香港房地產,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李嘉誠可能判斷內地和香港樓市存在泡沫,因此高位套現,持有大量的現金,想在泡沫破滅後再抄底。
2、這不排除是一個原因,因為李嘉誠是華人世界最傑出的商人、投資家,高拋低吸,尤其是在泡沫破滅前逢高拋售是其最基本特點和能力,普通人根本做不到。
3、當然,李嘉誠不是每次都能賣在最高點,往往是賣出後,過一段時間才會見頂。
現在李嘉誠非常敏銳,他也非常擔心現在寬鬆貨幣帶來的泡沫,在隨著美聯儲縮表和不斷的加息後,可能會出現泡沫破滅,因此選擇賣出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除了上面一個原因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則顯示李嘉誠在晚年更看重對於歐洲的布局。
黃生表示,目前李嘉誠已經在歐洲、尤其是英國投資了三千多億,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規模,可謂是乾坤大挪移。將東方的資產轉移到歐洲,尤其是英國,這可能是李嘉誠在為後代布局,而不是為自己布局。因為如果內地和香港面臨房地產泡沫破滅風險的話,那麼歐洲和英國也面臨,因為也都面臨寬鬆貨幣的終結。
所以,這肯定不是簡單的規避風險,在都有泡沫破滅風險的情況下,如此大規模轉移就顯得沒有必要。因此,可以判斷,李嘉誠如此大規模拋售香港的資產,買入英國等歐洲資產,更多的是為其兒子、孫子布局,因為他們更加西化,成長在西方教育的環境中。
李嘉誠賣出自己的地標性建築,揮一揮手,終於走了,浪花淘盡英雄,夕陽西下,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
這次李嘉誠出手意味著,李嘉誠基本已經徹底清倉了大陸和香港的固定資產,4年清倉總額累計約2000億港元,展翅高飛。飛向哪裡?飛向他認為的資金安全地帶:英國、加拿大、歐元區……據AI財經社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大量拋售內地資產開始,李嘉誠海外收購近2000億港元。
「哪裡有回報,我就去哪裡投資。」2017年年初,香港首富李嘉誠在長江集團的周年晚宴中說。但這還只是表象,精明的李超人清倉背後,是更深層次的政經思考和風險意識。「哪裡有風險,哪裡就有清倉。」用這一句話來概括老超人清倉的動機,應該更為恰當。
從李嘉誠的清倉撤離,可能我們能得到更多的啟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