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雞精?還是分不清楚
幾個閨密一起逛超市,走到調味品櫃檯,小A猛然想起要買包味精,剛要伸手取味精,小B插話道:「幹嘛買味精?還是雞精好,沒有那麼多化學成分,還是雞肉里提取的,純天然,更安全。」果真如此嗎?聽小編一一道來。
味精是以澱粉(通常是玉米澱粉)為原料利用發酵工藝製得的谷氨酸單鈉結晶。水解植物蛋白質經加工也可製得味精。依國家標準,其成分99%以上為谷氨酸鈉。1987年,聯合國食品添加劑委員會認定,味精是一種安全的物質,除了2歲以內嬰幼兒食品之外,可以添加於各種食品當中。它是純糧食製成的產品,而且本身就是一種胺基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少量食用味精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雞精中味精和鹽占據了雞精的主體,還包含增味核苷酸,主要是尿苷酸和肌苷酸,是在肉類食物中天然存在的鮮味物質,還有一部分雞肉、雞骨提取物、雞蛋提取物、雞油、蛋白質水解物、蔬菜粉、香辛料和糖。也就是說,雞精的味道之所以鮮,仍然離不開味精的作用。只不過,有了肌苷酸、鳥苷酸的幫助,可以用較少的味精達到較高的鮮味水平。
雖然大部分雞精的包裝上都寫著「用上等肥雞製成」、「真正上等雞肉製成」,但它並不像想像的那樣主要由雞肉製成,主要成分通常是食鹽、麥芽糊精和味精,其中味精的數量通常會超過真正來自天然食品的成分,比如雞肉粉或雞骨粉、雞蛋提取物等。它與味精的安全性差不多,但需要注意的是,雞精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食鹽,如果在炒菜和做湯時用了雞精,用鹽量一定要相應減少。另外雞精里還含有核苷酸,而核苷酸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痛風患者應該少吃。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7月,歐盟食品安全局發布最新評估報告,將谷氨酸及谷氨酸鹽(谷氨酸鈉、谷氨酸鉀、谷氨酸鈣、谷氨酸鎂)的安全攝入量調整為每公斤體重30毫克,即60公斤重的成年人一天不超過1.8克,這可能是30年來味精遭遇的最大挑戰。總之,食物的天然風味才是最為寶貴的,無論使用味精還是雞精都應當控制數量,少放為佳。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