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句古話:「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無論如何調養身體,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現在是七八月份,叫長夏,立秋之後,民間也叫「秋老虎」,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覺:
整天昏昏沉沉,身體沉重疲乏,睡多久都覺得困;皮膚油,氣色不好,臉上長痘,大便粘結,容易粘馬桶沖不幹凈……反正就是不舒爽,沒精神,但說有什麼病吧,又沒病,體檢也查不出什麼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體內濕氣太重。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
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中醫將齒痕舌或者舌苔黃膩,大便溏稀不成形,滿臉油膩,嗜睡,睏乏無力等等這種狀態稱為濕氣重。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睡前貼一物,排出10年濕毒
那麼,如何除濕呢?相信大家都熟悉一個食療方,叫赤小豆薏仁湯,但很多人用了沒用,為什麼?其實很簡單,祛濕還得健脾,除了赤小豆、薏仁,最好再加入茯苓、山藥、芡實等健脾食物。脾虛濕盛,如果脾胃不好,祛濕就成了空談。
其實祛濕方,還有個更有效的,但不是用來吃,而是貼肚臍,方子如下: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六七顆花椒,一顆干桂圓肉,適量一點點的艾絨,和在一起打碎,睡覺前挑適量放在肚臍里,用膠布貼上,起床時的揭掉即可。(這是一次的量,但一般要多貼幾天,才會慢慢有效果,所以大家一次可以多做些。)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是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講學時推薦的一個道家秘方,收錄在他的著作《我說參同契》第54講里,大家可以在網上查閱。
花椒、桂圓、艾絨,都是熱性食材,且都是天然的材料,放在肚臍,身體就能吸收它們的熱性,就像太陽可以蒸發潮氣一樣,隨著熱性進入身體,提昇陽氣,寒濕自然會被逼出體外。
中醫講究冬病夏治,夏季陽氣最旺盛,是補陽虛、祛濕邪的最佳時期。夏天貼三伏貼,也是這個道理。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貼肚臍?在中醫上,肚臍是第一養生大穴:神闕穴,連接著身體的諸經百脈。嬰兒在母親子宮裡,就靠臍帶吸收營養,中醫還專門有一種療法,叫「臍療法」。
提醒一下:正因為是熱性材料,陰虛患者不能用這個方子。陰虛燥熱,用了後熱上加熱。但陽虛怕冷的人就特別適合,熱進寒退,身體自然健康。
那麼,這個方子適合哪些人群和症狀呢?經過多次的實踐總結,大概有以下幾種: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幾味材料都很容易買到,大家可以在家自己做。當然,選材一定要好,一次可以多做些,對症的話,用上十天半個月,自然能體會到這個方子的效果。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