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過路體感之鬆開頸椎

光頭強| 2017-08-02| 檢舉

倒跨青牛歸空去。真人過去尾閭關。

夾脊關內聚一聚,闖過玉枕真人過。

上一篇文章描述了,經過百日築基功之後,隨著內氣在關節中凝聚,筋的不斷拉緊抻長,骨節的鬆開程度越來越好,進而貫通脊骨,脊骨的節節鬆開,內氣可以在身體的上肢順暢的凝聚,進而化開背部。日久功深後,當內氣在背部凝聚到一定程度時,內氣會順勢而上,過大椎向玉枕進發,在大椎與玉枕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就是我在之前文章裡所提到的頸椎,這在內功修煉中俗稱第二命門,只有在內氣的滋養下,把頸椎節節鬆開,內氣才會順利的到達上丹田,開啟智慧之門!

內功的修煉是逐階而上的,一個功法是另一個功法的基礎,一種體感是另一種體感的鋪墊,好的老師,只要一聽徒弟的功感,就知道自己的弟子的內功處在什麼層次,就會有針對性告訴一些功法或是注意事項,這就是有明師的好處,而一些自學或是沒有遇得明師的人,就只能盲修瞎練了,為什麼說是盲修呢?因為沒有明確的路徑;為什麼說瞎練呢?那是因為沒有適合自己的功法。下面我試著把自己鬆開頸椎的體感描述如下,希望能對後來者有所幫助。

第一是要常轉三個圈。

這個是太極拳外練基本功的功法,但在一般的秘譜裡是沒有記載的,這是口傳身授的部分。在電視裡和平常也有人注意頸椎的活動,但活動的不繫統,只是做對了三分之一或是一半,正宗的做法是要用頸椎劃平縱橫三個圈。劃的時候,要以意想自己的頸椎在劃三個圈,雖然初時,從外表看來出來所劃的到底是什麼圈,但實質上,頸椎通過平縱橫三個圈人練習,頸椎的骨節進行了球形運動,骨節得到了充分的活動,為日後的內氣運行奠定了基礎,這個看似普通的功法,卻把太多的人擋在了功進一層的大門之外!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第二是要意想肩向下松。

我以前在別的文章裡反覆強調說,所謂的太極拳的外練要領,都是那些功成的人對自己體感的描述,只能做為後練者修煉的標尺,而不能做為初學者的練功標準。比如,如果把肩松當成了練功的標準,初學的人就會自覺不自覺的用力向下壓肩,你想啊,如果把肩向下壓住,還怎麼能達到松的標準呢?我也反覆論述過,太極拳所講的松,是骨節鬆開後,把筋拉緊的狀態。用力向下壓,骨節鬆不開,自然筋也不可能拉緊,這樣的練,永遠也不可能體驗到太極拳的真松,沒有太極拳所講的真松,自然無法體驗內氣運行的感覺;沒有內氣的運行,內氣就無法在骨節內凝聚;內氣不能在骨節內凝聚,就無法把骨節撐開;骨節無法撐開,就不可能把筋拉緊;筋不能拉緊,就無法達到真松的境界。所以,開始是錯,後面就無法是正確的!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第三是要意想頂向上懸。

太極拳之理,講的是陰陽平衡之理。有下就應有上,肩部以下向下松沉的前提是頸部以上的向上的懸浮,這樣才會互為根基,向上的懸浮是因為有向下的沉降,向下的沉降是因為有向上的懸浮。在這樣一股向上的浮,一股向下的降,在一浮一降之間,頸椎的骨節得到了拉抻,在拉抻的過程中,內氣得以在骨節中凝聚,隨著內氣的凝聚,頸椎就會一節一節鬆開,自此,人體的第二命門打開,內氣漸漸滋養大腦,智慧之門也隨之開啟,一些以前自己看不懂、悟不透、想不通的事,好像一夜之間,全懂、全透和全通了。這不是說笑,功到了,自然全明白了!

點擊以下圖片給我一個讚,各種運動知識、訊息,通通報你知!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58842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