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步態、步姿隱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健康密碼,不完美的走路姿勢會給身體造成傷害。完美的走路姿勢是什麼樣的?不完美的走路姿勢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傷害?若走姿不好,有哪些方法可以矯正?如果已經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那麼怎樣做才能使已經受傷的身體得到矯正?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物理治療師張國興將為我們一一解答。
A 看鞋底知自己的步態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如何知道自己的步態情況?張國興介紹說,可以通過對比兩邊鞋底的磨損情況來獲知。
如果兩邊的磨損程度不一致,說明腳的受力是有問題的。正常來講外側的受力會比較多,如果兩邊鞋子磨損的情況不一樣,這樣的步態肯定有問題。如果是足內側磨損得比較多,說明受力主要集中在足內側,可能是由於扁平足或小腿內旋,容易引起髖部或膝蓋甚至是足部疼痛。排除扁平足或高弓足的因素,一般來說如果兩邊磨損的情況比較對稱,沒有症狀的,一般沒什麼問題;如果有問題可以到專門的機構去做專門的足底壓力測試,配置鞋墊。有的人鞋子剛買不久就磨損得很厲害,也有可能跟其本人拖地走路有關係,但這樣可能會使腳與鞋的摩擦較大,也會導致足部疼痛。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B 不良步態提示身體問題
從專業角度來講是沒有完美的走路姿勢的,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走路時都會有很細微的差距,這種差距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走路的時候步姿不正確可能提示有某些疾病或身體的缺陷。張國興舉例說,比如走路的時候動作很誇張,有可能步子非常大或非常小;或者是走不了直線多與小腦有關,小腦控制不好會平衡不好,協調也不好。如走路時是鴨步,即走路的時候上半身在左右搖晃,很多時候是由於臀中肌力量不足導致的;排除肌肉的問題,有可能是兩邊腳的長度不對等。
C 不正確步態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不正確的走路姿勢還可能給身體帶來損傷,比如:低頭,或者頭抬得過高、弓背導致身體後仰。這兩種姿勢都可能導致身體失去平衡,讓背部下方肌肉受到過大壓力,從而可能拉傷和疼痛。經常穿高跟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走路的時候重心和正常的力線會改變。站的時候非常高,身體會往前傾,重心落在更前方。穿高跟鞋的人可能會造成膝關節、腳趾和腰部疼痛。
步態不正提示你的健康問題:
1走路時手臂不搖
預警:後背下方存在問題
正常走路時,左腿向前邁,脊柱會向右旋轉,右臂也會隨之向前擺動。如果有人在行走時手臂不怎麼搖擺,可能意味著他後背的移動性受到了限制或脊柱出現疼痛,導致手臂沒有相應地擺動。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2腳掌先拍打地面
預警:椎間盤突出或中風
健康人邁步時,首先是腳後跟接觸地面,如果有人走路時是腳掌先拍打地面,多由於其小腿前方肌肉控制力量較弱,這意味著,可能是中風發作或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神經肌肉控制障礙。
3步幅小
預警:膝蓋骨骼退化
腳後跟接觸地面的一剎那,膝蓋應該保持筆直。如果不是這樣,則意味著可能是膝關節的伸直活動度不足或臀部的伸展能力受限。
4踮著腳尖走路
預警:大腦可能有損傷
雙腳踮著腳尖走路,與肌肉緊張有關,而當脊柱或大腦受到損傷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要注意的是,剛學走路的小孩多會暫時出現這種步態,不需要擔心,如果一直如此,可帶孩子到兒科就診,進行排查。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5跳躍著走路
預警:小腿肌肉繃太緊
這種步態更常見於女性,這是因為她們長期穿高跟鞋造成小腿肌肉過於緊繃或縮短,腳後跟一著地面就會迅速抬起,建議還是少穿高跟鞋為妙。
6間歇性跛行
是指患者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後,出現單側或雙側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後,症狀很快緩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繼續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時間後,上述症狀則重複出現。大部分人誤以為這一表現是下肢或關節出了差錯,其實這是腰椎管狹窄症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
7高抬腿步態
走動時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門檻之狀,又稱跨越步態。其主要是因為患者小腿前面肌肉癱瘓,足不能背伸而呈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而有意識將腿抬高所致。此步態多見於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痹或外傷等。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8搖擺步態
走路時患者軀幹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軀幹都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在行走,又稱鴨步。這種步態常見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者。
D 正常步態怎麼走?
一般來說,步態在醫學上是有嚴格定義的。張國興說:「從專業上來講,我們是沒有對日常走路姿勢進行規定和分類的,但在走路的過程中我們是有嚴格定義的,我們一般會使用步態周期來分析步行問題。從一側腳跟著地到同側腳跟再次著地即為一個周期,其實就是跨了兩步。」
在步態周期中,主要分為支撐相和擺動相。剛觸地的時候是足跟先著地,踝關節的角度大概為0度位(即我們所講的90度位),然後全足著地,這是一個支撐期的開始;擺動期的時候腳尖離地再擺出去。一般來講,一個人正常步行,一步的距離大概是35-41厘米,兩足是稍稍分開(5-10厘米)左右,並且足是稍向外成角的。步速大概是1.2米/秒。
E 善用鏡子矯正步態
人在走路的時候是有慣性的,習慣了這樣的步態後,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步態好不好,更不要說矯正了。張國興建議,可以使用健身房或跳舞房類似的鏡子作為反饋,這樣會使自己看得清楚些,主要看自己在走路中存在哪些問題,比如頭的位置、軀幹的生理彎曲、下肢各關節對稱的情況等。
正常步行時,頭要位於正中位,不能太前、太后、太左或太右;同時也要保持身體軀幹的正常的生理曲度變化;還要挺胸收腹,收腹可以使後面的脊柱更加穩定,同時可以減少腰痛的發生。
如果因為不正確的步行而導致傷害,並且傷害比較嚴重的話,建議儘快找相關醫生診治,當然如果症狀較輕的話,可自行矯正,方法可以使用鏡子,利用鏡子作為反饋的物體,將自己那些不當的姿勢糾正過來,並且注意在日常步行中也要糾正過來,因為有的人已經習慣那種不良姿勢了,要改過來還要平常堅持不懈地改正,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建議還是儘快找相關醫生進行診治。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