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採挖的柏樹,底部帶土,還用塑膠袋包裹著。
2001年早春,在朋友花園裏被發現的一棵柏樹。
這棵柏樹大概是70年代種植的,初期10年左右生長非常緩慢。當被移植到朋友的花園後,得益於更開闊的空間,充分的水分,柏樹的生長非常迅速,3年時間大約長到4米高。
多餘的枝幹被剪掉後
等柏樹拿回家後,進行截杆,去除重枝。我發現在樹幹底部還有很多的椏枝,根部也有小枝。主杆截面有很清晰的年輪,數一下,剛好30圈。
觀察後,將根盤從中間鋸開,分成2棵單獨的,變成2個盆景。
樁頭根部是重點,鬚根非常豐富。
兩棵樹中,高的大約60cm。當時用泥炭土盆栽,用1年時間恢復樹勢。
1年後,柏樹生長旺盛,這主要是根部鬚根的功勞。
2002年3月柏樹造型前的樣子
舍利骨造型初步確定位置
因為主幹很直,需要雕刻出樹幹的錐度,加強動感,將頂部多餘的枝葉全部去除。
2002年9月,枝葉已經豐滿。我對頂部舍利骨進行二次雕刻,並用石硫合劑塗刷,對舍利骨進行防腐,硬化。
雕刻完成後,樹勢仍然旺盛,柏樹重新上盆,形象進一步提升。
2003年9月,挖回後3年, 和上面的圖片後1年。
在2003年初,這棵樹被重新換盆。右邊的枝幹被剪掉,並把右側三分之一的樹幹也進行撕裂,做成舍利骨。這樣左右榮枯形成對比,有枯木逢春的味道。
到2004年冬,我對這棵柏樹的外觀還是不夠滿意,榮枯對比太強烈,舍利骨在多次塗刷石硫合劑後,也顯得太明亮。
2005年春天,對柏樹再次修改。左邊厚密的枝葉被精簡,特別是中間部分,直接精簡,留出空白,把原來的枝幹做成舍利骨,與其他舍利骨呼應。
右邊舍利骨破面被部分深雕,碳化,弱化過於明亮的白色。
2006年的定型效果,榮枯有度,黑白灰綠交相輝映,綠葉部分成為整個盆景的點睛之筆。
頂部舍利骨雕刻特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5683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