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生活的品質,收藏投資的消費心理越來越理性,讓「藝術融入生活」的理念逐漸流行了起來。在藝術市場處於深度調整期的當下,不少拍賣公司也在絞盡腦汁開拓新的門類,迎合市場需求。於是,作為一門融合了園藝學、美學、文學、繪畫甚至歷史等於一爐,讓人因景而產生聯想的藝術,這幾年盆景也成為了拍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精巧技藝
「現在國內盆景的派別有很多,但是隨之一些怪現象也開始流行,比如為了迎合市場,強迫樹七彎八拐地變成個『福』字。還有的越做越大,因為中國人追求經濟效益,同樣的價格,當然大的才值……這都是誤區。鑒於此,我們想給年輕的從業者一個比較高的技藝學習起點,希望他們吸取精華,這對推動盆景藝術在國內的發展也是一種努力。」在北京朝陽區大觀堂盆景園,負責人孫志文介紹。
對於盆景藝術而言,造型的創意是審美的「靈魂」。採訪中,孫志文還特別為記者介紹了幾件經典作品。「你看這一盆,是日本盆景大師木村正彥的作品。它是倒過來栽活的,再根據美感而設計造型,我們看見的上面這個部分其實是根,是一個特別神奇的創意。」
據瞭解,盆景的收藏,一個重要元素是盆齡。大觀堂盆景園養護的盆景,盆齡大多都在五六十年左右。「現在園裏的成品都經過了大師的手,每個枝條怎麼留、怎麼長,都是他們決定好了的。多一分就繁瑣,少一份則有缺憾。」孫志文說。
亮相拍場
日前,在中國嘉德今年春拍的預展上,記者就看到了多件盆景藝術品的身影。在文房、傢俱等多個專場的預展中,這些盆景既點綴其間,與傳統古玩藝術品相得益彰,又是整體效果呈現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業內人士表示,從國內的盆景藝術拍賣市場來看,2014年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一年,多家拍賣公司都開始引入這個板塊,且表現不俗。隨著後來幾年市場的不斷開發,如今盆景藝術已逐漸成為拍場上的新秀,正在受到越來越多藏家的青睞。
截至目前,西泠拍賣共為藏界呈獻了570餘件盆景精品,專場平均成交率均超過80%,平均單場成交近900萬元。在專場成交總額方面,2016年全年較2015年增長了45%。
現在國內市場的盆景拍賣價格正在慢慢攀升,業內人士認為,盆景收藏不要盲目跟隨市場價,「打個比方,前幾年10萬元的雀梅,現在兩三萬元也能買到。玩盆景最大的好處是讓人靜心,不那麼心浮氣躁,這也是盆栽雅玩走進人們生活應有的價值所在。」
實際上,中國盆景有多種多樣的造型式樣和風格流派。僅以西泠拍賣為例,其專場就曾推出過包括梅樁盆景、杜鵑盆景和蘭花盆景等等。「造型式樣中有單幹、雙幹、多幹式等;風格流派又有蘇派、浙派、徽派、嶺南派等講究。正是因為中國盆景藝術的類型多樣、樹種豐富,使得我們從首場中國園藝盆景的專場拍賣開始,就力求既要呈現出這樣的特點,又要一直講究保持拍品的品種特別、造型獨特。」西泠拍賣盆景部經理葉為民葉為民說。
作為杭州超山盆景藝術博物館的創始人,王興華已有40餘年的盆景養護經驗。對此他告訴記者,因為歷史的原因,早些年盆景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曾出現過一段時間的斷層。「目前整體看來,上世紀80年代產生的盆景『還可以看』,上世紀50到70年代的盆景才算得上精品。」
他還介紹,比如,松柏類比較好養。但是北方冬天的暖氣房、空調房,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定要移到室外一次,需要先移到陽臺幾天,再移到屋簷下或是院中。南方地區季節交替不是很明顯,相對而言沒有這樣的麻煩。如果常溫、空氣流通的話,盆景可以在室內放一到兩個月。當然,養護盆景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白的,這裏的門道頗多。
「中國的盆景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到宋代達到鼎盛,一直到民國時代還很流行。應該說,盆景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所喜愛的,但是對於收藏來說,中間出現了斷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文素養以及欣賞水準的大幅提升,我覺得盆景收藏可以逐步恢復。」大觀堂創始人馮朗銓談起了創辦盆景園的初衷,想藉此為漸漸遺失的盆景文化重新帶來新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