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苦短,藝術長青
蘇州園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山山水水,步步皆景,典故暗敘,婉轉動人。今天講述一位元手藝人,他的盆景作品凝集了蘇州園林之韻美。
沈柏平,中國盆景藝術大師、盆景造型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自幼喜歡去蘇州各園林的盆景園遊逛,研究其中事理。當時的他就琢磨,如果是我來製作,該怎麼去創作呢?
漸漸長大,揣摩多了,他開始自己創作盆景。為尋找好的樹樁,他常騎著自行車將蘇州靈岩山、天平山、穹窿山轉遍,帶著乾糧,一待即整天。某次他夜半來了靈感,想到一個好的盆景造型,立即起身穿衣,蹬著三輪車向附近的山上行進,到達後,一邊尋找樹樁,一邊迎接日出。那時的夜晚路途孤寂無燈,只有手電筒和漫天星光作伴,微涼的風在耳畔流動,因為在做喜歡的事,沈柏平內心沸騰。
還有一次經歷讓沈柏平終生難忘,他於冬日去安徽尋找樹根,哪料到大雪封山,被困在山裏無法回家,便留山中過了春節。
雪皎潔、樹樁造型優美,春聯鮮紅,農家飯菜香,沈柏平雖苦卻樂。
沈柏平將盆景視作自己的孩子,每個被他帶下山的樹樁,都用心去養護。每天的溫度多少合適,曬幾小時陽光,澆水量多少,每一盆都不一樣,要根據天氣、濕度、土壤情況、樹的生長階段進行把控。
他沒有接受過盆景科班教育,有的只是繪畫功底(油畫)和對盆景藝術的熱愛。也正是這樣,他創作的盆景在選材和造型上,眼光獨具,擅於創新。
對沈柏平來說,盆景是時間堆砌的藝術,是有生命的。他的盆景作品平均要三十年才能完成。然而人的一生又能有幾個三十年呢?沈柏平在盆景的藝術創作上,已經走過了四十多年路程。用心加堅持,天賦加勤奮,這四十多年來,他的盆景作品屢屢獲獎。
而對於前人的成果,沈柏平敬重而不盲從,從他臨危受命改作蘇州虎丘萬景山莊鎮園之寶《雀梅王》盆景可窺。根據雀梅王的遲暮之狀,他大膽將原來的反面構思調整為最佳欣賞面,並在此基調下重新理順分布枝片格局。
經過沈柏平一系列的有效改作後,雀梅王重返青春,既保留朱子安大師的原作風格,又添了新意,效果超出預期,在盆景界傳為美談。
鬧中取靜,沈柏平的「天趣堂」位於蘇州山塘街,其牌匾是莫言題寫。不忙時候,他喜歡在此跟人交流,傳播蘇州的盆景藝術。
隨著社會高速發展,當下肯沉下心,耐住寂寞學習盆景藝術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甚至很多學校都不再開設這門課程。
身為非遺傳承人,他常年為各學校義務教學,講解盆景的文化和製作技藝,甚至勞心費力,把學生帶到盆景基地手把手傳授。
「有時候,一件好的盆景藝術作品,其生長週期漫長,需要經過二三代人的精心培育才能完成,決不能讓傳承斷了。」沈柏平說。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54744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