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枝雕刻
神枝雕刻會直接影響幹身的木紋纖維,所以神枝要優先雕刻,視枝幹最有美感的地方
大自然界中真柏生長環境差,會因雷電.病蟲.山崩.強風造成的折枝,因此週邊細小的枝,風化和腐爛的速度快,不易保留,只存留接近幹身多年粗大枝,而枝的枯死後,也會沿著樹幹慢慢乾枯,一直乾枯自根處
(除樹形表現所需亦可留取更長的神枝)
在製作過程為表現自然老態儘量不留取過長和不彎曲的神枝,應留取自彎曲處, 在雕刻神枝所要保留長度,應多預留一截防止雕刻後,所保留的長度太短,在以斜口鉗在預留週邊圓周,以最有線條表現處,拔除木質纖維自纖細程度
如較大的枝應注意木質纖維是否越過幹身,因為會造成以後幹身雕刻的連貫性,粗大短小又接近幹身的枝雕刻起來非常吃力,又會損害幹身的線條,如果有這種枝,應以電鑽工具掏空中間部份,留下枝邊緣較少的纖維雕刻,這也是另一枯枝腐朽中空的表現。
造型與整枝布局
依樹樁條件.擇選最美觀恰當的為正面.不雅的枝幹則利用葉團來遮飾
取捨造形一棵剛買進的真柏樹材, 以最能表現樹幹的動態來找出正面,依幹身動態所需要做幹身傾斜方向調整, 再構思出葉面布局後的全樹構圖, 才能選擇是否留取該留的枝, 例如要先找出構思中的樹冠位置,才能選擇適合樹冠所要求的枝,或其他如 受風枝,順風枝,和背枝,這些枝是最基本能構成一棵樹形表現
重要枝在要求上以樹冠枝和順風枝為重點出枝,因為要與幹身的線條有連貫的動向表現,通常都會裸露樹冠和順風枝的表現,也避免周邊的葉團過份的遮掩,
出枝點會直接影響整棵樹的美觀,譬如,由 正面 ,側面, 側後方, ;和背面 出枝,都會影響欣賞時出枝的力道和整體性,
創作前的樹材,主流枝與支流枝長短不一,無法形成扇片形狀.所以必須進行整枝上的修剪樹幹和重要枝的表現方法都要以內角往外出枝或向前傾斜,一棵盆栽都是以正面的角度來觀賞枝葉,由外往內聚集於內角凹處,表現立體深度的視覺感受,樹冠枝應該在側面或背背枝,由內往外盤,曲,枝的頂端為收尾部份,盤曲後應放置最頂端部位,視樹形表現的需求,如模樣幹以正面表現為觀賞面,收尾部份要往正面觀賞處,具有較大動向表現如風從右側吹襲,樹冠收尾部份應該向左方向,才不會造成觀賞時幹枝葉的走向不一
表現動態樹型的重要枝
樹冠枝的盤曲方向,依樹形構圖中,葉面積的需,如右側受風,受風處的葉面求較多,則應由右側盤曲為第一方向,盤曲收尾後在於左側,因左側順風方向,風的力量造成風速的拉力,使枝葉分散稀疏。
順風枝為表現風向速度拉力的動感,枝祼露比受風面來的多,以出枝點方向忌有正面出枝,因為靠近正面內聚力的力量薄弱,深度的立體表現,伸展空間不夠,觀賞時,有如在正常生長時被從中截斷,造成流線中斷,變的不階調,正面枝從正面急彎於側面,在生長點的突出處為沒有內聚和觀賞的立體感,由側方和側後方的出枝就比較能表現,由內而外的立體視覺,由出枝點開始枝的枝勢,由下盤曲後微微的往前移動,到枝的週邊時不能有太大的盤曲,才有辦法來表現風速的拉力感
受風枝,為表現迎面而來的風,常年被擠壓折屈的枝,在受風面所表現的較為短小,枝的生長較為密集,所以枝祼露出外面的表現與順風枝剛好相反,由枝的生長點開始折彎直下,表現出強風的力道, 枝的生長粗大短小,枝葉緊貼幹身,枝的中後段部份因樹尾招風不易存活,所以受風枝都在於,枝的前半段表現,整棵樹的外形大多以受風面較為高處
背枝為表現立體深度的背枝,因出枝點在於後方,以正面觀看,背枝所露出的枝勢,忌有與幹平行或90度的水準枝,因為是全樹中另一個觀賞重要的枝,枝的擺放對整棵樹美觀,佔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不可與前後的枝交插生長
枝勢的調整
枝的大小會使彎曲的程度不同,要在不破壞形成層,彎度通常都無法得到所要的枝勢,要在定點彎曲不破壞形成層是不可能的事,應該把彎曲的定點加大來平分承擔的壓力,不防試試利用真柏木質纖維的韌性,如撚毛巾的方式慢慢的轉動彎曲,把分擔力量的點在分散,使形成層被破壞降到最低
枝在表現扭轉弧度較多的地方,應表現在幹身出枝後的前半段,慢慢的弧度縮小,到接近週邊葉團的枝,儘量不要有太多的彎曲,因為整棵樹的活力就在枝的頂端,過份的彎曲會使,枝葉生長受到傷害,影響整棵樹勢,不應該扭轉過份可以微彎。
成形後枝的位置固定
在養枝部份就得開始對以枝的固定做準備,在幹身長出新枝後,留下必要的枝來培養,新枝在能轉動形狀時先作一次固定形狀,放任後等枝的大小達到標準時,截段該保留的長度,讓切口面,因水份無法聚集和自然風乾風化,時間過後枝的外緣存活形成層,裏面木質硬化,就能保有粗大枝不必?線就能固,第二代~第三代枝也是如此,細小枝就不一樣,細小的枝連接葉團,太過細小無法承戴葉團重量,不容易固定,必須先養粗後剪除自接近,上一代枝留有葉處,留取一小截,讓它再次生長就可達到固定, ,方法可久久做一,次其他年間都以疏葉為主。
疏葉管理
新的樹樁在創作上必須疏葉,使葉片充份達到光合作用.況且在纏線整葉時,誏其便於形成朵狀,在創作後葉團不至於感到雜亂,使葉片向光且減少病蟲害
第一次素材創作,留葉部份很重要,為了不大量疏葉,使樹能繼續生長,新樹的葉,大多都有頂芽不結葉團,而生長細長,選枝後留取必要枝葉,葉以一個突長的頂芽枝為主,因上下左右都有長細的葉,選擇向陽和健康的葉,往下生長的葉拔除,再纏線
整枝後必須先留住頂芽,使樹能繼續生長,因整枝後造成多處的形成層受傷,葉子的頂芽再抑止後會更為停頓,樹勢會因此而轉弱,應該等樹勢恢復後,能見頂芽開始生長,枝上面的芽,也會慢慢的向陽,生長的更密集,葉面積變大,這時抑止頂芽,能保有多的葉面積,也不會影響樹勢,而枝上面的葉也能快速的長。
成品後的疏葉整理,真柏在四季均可,要整理抑止和疏葉,得觀察樹的生長,做不同的工作,如抑止頂芽應和疏葉時間錯開,不致於大量減少葉面,造成杉葉的生長,疏葉方法是把向陽健康葉留住,疏剪底下失去大多光合作用的葉,因為疏剪較少光合作用的葉對樹勢影響很低,如疏剪強勢和過多葉面,造成樹勢平衡就可能長出杉葉(換枝和野放後的剪定除外)。
纏線
纏鋁線在創作上最大的功用在於調整和固定
為了固定造形後的枝,使樹不為淩亂,纏線應注意儘量用少許的線,達到最大作用,把線多的地方盡往內側粗大的枝挪,外側的枝儘量減少鋁線的數量,因纏線期間觀賞美觀外,過多的線會蓋住很多的生長點,使葉芽的數量減少,尤其是靠近外側葉團的地方(本坊會以圖示教學)。
疾境所產生的流向
創作前事先譜下的構圖,包括樹形,流向及空間表現.遠觀及近觀為視覺上呈現焦距遠.近不同的觀感,風吹的方向, 決定創作後的樹形自然或死板
風動的造型更顯得野放
流向為樹幹的線條方向和葉團,所共同表現的樹形,如何能把樹幹和枝葉的表現融合為一體,是一則必修課程,大多的樹都以大弧度的彎曲作為模仿的資材,即然是大弧度的扭曲身段,可想要讓此樹生長的安穩,是沒有多大的想像空間,由扭曲程度不難想像它所生長空間環境,惡劣的程度,所以創作不應該把扭曲後的樹幹,披上一層與它毫無關係的衣裳,如樹冠圓挺如球狀接近半圓,無疾境可言,而枝葉茂盛,樹的兩側等量的枝葉毫無與幹身所呈現的蒼桑和無奈的生長環境,
大自然力量改變樹型生態
選擇流向後布局為決定樹在創作後,整體樹形協調與重心所,創作在樹的高度.寬度.深度得先作好評估後,才能得心應手,之前提到受風與順風,
受風因受強風迎擊 ,枝葉緊靠於幹身,枝尾部份因承受不了強風肆虐造成枯死,所以受風葉面高度大多高於
順風面,而順風面會因風向拉力反而枝葉會分散開來,長而低蔭。
(樹冠和受風處為穩定樹姿的中心,各有各的穩定作用,較低蔭的順風處,為整棵樹中能表現最多的舞臺,也是樹姿較為活躍的地方)
全樹的平衡重心
找出構圖中幹與枝葉的重心,如創作間所需,要傾斜幹身,在樹冠最高點的放置位子,可以讓幹身不會有傾倒和重心不穩感覺,能穩住整棵樹的最高點,例如 中心位置往傾斜方向多一點,就會有整棵樹往前傾倒的感覺,過於往後會形成幹身與樹冠不協調,有頭往後抑的感覺,所以必須找出最為平衡整棵樹的中心點。
葉與葉的中心點
構圖好樹寬和高後,枝葉擺放位置,以樹冠中心為中心點垂直一條線畫分,兩側的葉面大約為同等份量,把受風一面枝葉整理較為緊密,順風面枝葉做誇大的空間,較為寬疏,等量的枝葉在不等大小面積,擺設後,受風面積小,順風面積大,以樹冠為中心秤稱,一樣能得取平衡(此方法供學習參考)。
葉.枝.幹 位置空間布局
自然界真柏會因日照不足產生掉葉後的空間. 創作的樹材要因避免遮掩美觀的 枝幹. 舍利 而挪出空間,創作出空間的樹更能表現出立體的美感
自然界空間形成,會因為枯枝日照不足,地心引力,風雪侵襲, 枯枝 在生長期間遭受外力或病蟲危害造成枯死所挪出的空間, 日不照足 是植物生長過盛而枝葉密生,造成內部無法行光合作用,所造成掉葉枯死所造成的空間, 地心引力 是成長多年的枝,葉面積寬大,因戴重量而往下垂,下垂後所遺留上方的空間 風雪侵襲, 會因風向拉力撮開長短不一的枝,形成枝與枝之間的空間變化,因下雪沉積葉面,較大或細小枝無法承戴積雪重量淘汰或下垂
被淘汰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空間,能表現更深一層的立體深度,挪開來的空間,能直接看透之前摭掩的未知地帶,空間能觀看出樹,更深遠的生長環境,不只限於正面所能觀賞範圍,能由近觀透視全樹的前後動態, 當然也可以在較大空間裏在取另一小空間在透視更深的一層
若能把樹形動向做一個調整,那就不單只是只有空間部份才能表現立體的透視, 例如製作時把原本90°的風向來源改為由往後的45°角,那就能把之前背後的枝葉,顯現於正面所能觀賞的到,也就能在枝葉緊密處,觀賞到立體深度的表現,(轉換風向是只有移動枝葉的轉向而不是全樹連幹身的移動)在正面空間的表現,較微單純,摭除不美觀,挪出較能表現處,跟隨幹的邊緣線,露出由下而上的主流幹線條
我們對舍利和水線的表現方式
當然我們也是在失敗中慢慢成長,熟悉了樹木生長的原理,這些舍利幹的水線就會有如生龍活虎一般健康.
以上所有敍述即為本坊真柏實作班之書面教材,有興趣參加真柏實作班課程的朋友,請事先熟讀本教材儘量吸收瞭解及詳閱本站所有教學常識,我們的真柏實作課程是以教授親手雕作技巧為主.接觸盆栽,以真柏所能學習到的技巧最多,最具有挑戰性與生動活潑,能學會真柏的技術,進入其他各類樹種都不是難事,我們只教...............真柏.
附有實際生命的真柏
真柏這種藝術品有異於一般的木雕或石雕,其最大的差別在於真柏還具有實際的生命,記得生平第一次很高興的完成了一株真柏小品,欣賞了一整夜感嘆自己原來是那麼的有藝術天份,可是過沒有幾天,樹株各部卻開始變黃 與乾枯......
在漸漸對真柏越來越熟悉之後,於是又開始做起了中品,這次更加入了舍利雕刻與水線留取,一樣是又再次的感嘆自己的藝術天份,可是過沒有幾天,真柏的水線卻開始萎縮,雖 然沒有死亡但最後所剩餘存活的水線,卻完全不是我們當初所預期的樣子,而水線一但萎縮被淘汰之後,就是永遠長不回來了........
當累積了更多的經驗之後,才更發現真柏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雕刻與繞繞線,編排與整理枝葉外觀,要讓它立即成品和好看是不太難,但是它能好看和保存多久??
在我們替業者整樹時考慮到的是商業問題,會設法讓客戶能直接看到盆栽的最終潛力,簡單的整整樹型並不會影響到樹勢,但若涉及到要速成的創作,則盆栽在日後將會存有不少的變數,是仍需配合客戶購回後的細心正確照料,才不致於讓盆栽產生過度的外觀 改變,因此各位或許會感覺商場上的盆栽價格落差極大,已經生長穩定的成品盆栽要價會高出新品許多,這裏我們是站在愛樹者的立場,談談多年來試驗與觀察到,真柏創作過程中所需注意及改進的地方!
速成創作之缺失
在最初創作盆栽時,往往都是由樹商送來素材,而我們則是在短時間內完成創作和交貨,繼而也多少接恰到一些客戶,而間接也從事了客戶收藏盆栽的經常性保養,也因此有機會觀察到由我們所創作出來的盆栽,最後會碰到哪些狀況,而這段期間最常見的就是水線的萎縮.
由於時效上的限制,整個創作盆栽的過程不過只有短短幾天,因此我們僅能立即作業,簡單的講就是疏掉多餘的葉片,纏線之後再整出樹姿美觀外形,商業行為雖然是推動流行的主力,但往往也會影響到藝術的完美,在這段數量不 少的作業期間裏,有時是明知樹況不佳也是硬著頭皮做下去,
我們由柏樹的生長原理來開始探討,在速成創作中疏葉之後由於並未傷及樹根,其事後根部的供給過多並不會產生什麼問題,但是真柏的水線原本就是有自我淘汰的特性,我們為了水線的外觀所決定留取的水線部份,除非外觀已經很明顯,否則很難判斷什麼部位的水線是處在將被自己所淘汰的老化階段,由於創作時去掉了部份的水線和疏掉不少的葉片,在事後柏樹體內勢必要產生運輸路線的重組,而樹木的水線本身就有走直線捷徑的天 生本能,因此在水線重組完成之後,其邊緣將形成部份運輸所不必要的多餘區域,然後漸漸又被自然淘汰,於是我們就見到原先預計的美麗水線,無法控制其外形的往內萎縮,原本留了兩吋最後只剩吋半,原本美麗的線條就完全變了樣
在藝術與商業之間的拿捏有時是左右為難,如今依然會碰到要速成創作之要求,僅能以經驗判斷和計算,控制其日後不致於改變過巨
水線留取的控制技巧
水線的控制技巧其實很簡單,就是換個想法和創作次序
在構築好整個創作計畫之後不能疏葉(註解),而是先割除其預計不要的水線部份,令整體水線先行開始重組,在此與速成法所不同的是樹木的枝葉與根都未減少,其內部的供需規模仍然是保持與原來一致,在 此重組過程中,樹木整體的運輸量全部都得取道被留取的水線部份,由於在此期間水線面積已略呈不足,自然更沒有多餘的部份讓樹木去淘汰,約2-6個月後即可見到水線變得 相當肥碩,就算原先將被淘汰的水線部份也會因此被活化和強壯起來
在重組完成,水線相當強勢之時,再行疏葉與創作,創作後雖然會因疏葉又造成水線運送量的減少,但強壯年輕的水線只會慢慢平均的老化,而不會產生萎縮的情形
所以,正確的真柏創作至少需要好幾個月的等待時間,有些更高價值創作幅度更大的盆栽,還得花上好幾年,時時觀察樹況適時的進行各種改造!
註解:此處之不能疏葉包含不能繞線,真柏在繞線或調整枝勢時都會傷及其形成層,造成短時期的生長停頓,生長若有延遲將達不到強化水線的效果
整體樹勢決定枝葉的生長活力
話說到從樹勢控制的原理上,我們克服了水線萎縮的問題,在短暫又開始自憐自愛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又察覺到問題卻緊接著而來,怎麼創作好沒多久的盆栽,觀賞了幾天之後卻發現它越來越死氣沉沉? 就是感到說不出來的怪,所有枝葉漸漸開始下垂,顯得一附了無生趣的樣子,真是令人百思不解,想說怪罪於是臺灣北部的日照較為不足,那乾脆住北部就別玩真柏好了!
我們最後當然是有找出個所以然來,我們從樹木生命的角度來切入........
枝葉不能不靠纏線來固定嗎?
想要追求完美就是自找麻煩,我們總看到在柏樹盆栽身上被纏滿了銅線,甚至許多觀賞者也開始比較起各家銅線是怎麼個不同的纏法,或許有朝一日你將柏盆的銅線拆除,會突然驚覺整株盆栽的外形居然嚴重的變了模樣,但畢竟柏樹盆栽 就是因其千變萬化的可塑性而令玩家所垂愛,那也許就將就將就吧! 但是......難道沒有了銅線之後,美麗的柏樹盆栽就不存在了嗎? 盆栽的存在已經年代久遠,古代的中國哪來那麼多的銅線? 吊磚塊,綁繩子,插竹筷,古中國的盆栽玩家玩的就是沒有纏上銅線的盆栽!包括當今喜歡許多追求更完美境界的盆栽前輩,柏樹上也是看不到銅線
( 銅線是簡單的稱呼,因為它外表看起來像是銅線,實際上它是一種盆栽界專用,外表看似含有著保護層之金屬線,真正的銅線是極容易氧化而顯得不乾淨,於硫磺溫泉地區更會和空氣中的硫發生化學變化,產生異色會破壞樹木外觀的化學物質,而盆栽專用的金屬線,在靠海及硫磺地區都沒有這種情形 )
來自高海拔的柏
柏的原生地是以來自於高海拔的冰天雪地居多,而松的原生地則是多來自於土壤貧瘠的岩石地層,在其久遠的求生演變過程之中,由於其生長環境上的坎坷,陽光,水份及養份取得 之不易,因此漸漸演變出與土壤內菌種的共生依附關係來保有其能源取得的管道,而又於嚴苛的生長環境下演變成為相當善於保存自體內養份的生長型態,以便能應付不時的惡劣狂風,缺水和冰天雪地環境,這麼樣從大自然裏競爭而出且佔有山林裏絕對多 數的松與柏,其韌性與強悍的生命力,自然就成為盆栽裏能表現出藝術的最絕佳題材,甚至將之移出原生山林植於完全不同生長環境的盆內,仍能感受到其強烈求生 能力的生命光輝,但松與柏也因為如此的求生演變,而對於環境的改變,產生許多的反應遲鈍現象
惱人的杉狀葉
因為氣候的關係,北部的盆友你們的柏盆在春天來臨時都會長出一種奇怪的葉子,它們的外型就像是杉木的葉子一樣,然後慢慢的再從其頂端長出正常的柏葉,這種像杉木一樣的葉子實在是很難看,當你又突然高高興興花了錢,把盆栽送去給工藝師來創作,改作,或者只是做疏葉和整枝的保養,原本以為回來後可以好好的觀賞它一段時間,可是過沒有多久,這種杉狀葉它又會跑出來,那麼這種盆栽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讓我們好好的觀賞呢?我們做過的最多的作品就是柏樹,我們有歸納和推測出它的原因,也設計出一些克服的方法,而且我們還一直在注意和陸續作各種實驗當中!
杉狀葉在北部的氣候裏,處理失當時嚴重者數年都無法恢復,而在中南部則因日曬足夠,偶爾產生的話也都能在短期間即轉為鱗狀生長,比較不構成盆友的困擾.
杉狀葉產生的原因
柏樹在正常生長狀態時為鱗狀葉片,鱗狀葉片中僅最頂端的點較具有光合作用效率,其餘鱗片部份除了受光面積小之外而且光合效率又低,當植物因故必需吸收更多的陽光時,鱗片部份將會有針狀葉片竄出,除可增加受光面積之外,每一針葉的頂端也是最有效率的光合作用點,但此杉狀葉在日後 又因樹勢平衡時,並無法恢復成為好看的鱗狀葉片,這造成 了柏樹盆栽很多的麻煩.
1.當在柏樹的粗老枝幹中,其某個舊的芽點,因為被內部突然多出的養份推擠而活化,進而暴芽從無到有開始要發展一支全新的枝,一開始時是藉由消化原本蘊藏的多餘養份來生長,此期間養份是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因此逼迫樹葉形成最具光合作用效率的杉狀葉來迅速平衡,等葉的生長達到接近了供需平衡 點時,才會開始於其頂端恢復成為鱗狀葉的正常生長.
2.當來自柏樹根部的養份,突然面臨了不平衡的增強(例如在北部從冬季轉春),從根部運送過來的多餘養份,也 會逼迫柏樹產生杉狀葉,來快速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等到根與葉又達到供需平衡時,才又恢復為鱗狀葉的生長.
3.當柏樹因為突如其來的各種原因,其總葉面積被突然的減少時,此時原本從根部輸送過來的養份,也變成供過於求的狀 態,杉狀葉於是又被逼迫快速的產生,來消化這些多餘的養份,一直到供需再度平衡.
4.當柏樹經過換土斬根或其他傷害到根部的作業之後,為了平衡供給葉面間養份突然不足的現象,便開始快速的發展新根,等到根與葉之間達到平衡之後,其根部的發展速度並無法立即的減緩,而形成了一段根勢強過葉勢的過度時期,此時養份的供給又突然過剩,又產生杉狀葉.
(此類會傷到根部的作業中,作業後卻期待杉狀葉的產生,因為杉狀葉一出即表示根部已經正長生長)
杉狀葉的防止
杉狀葉是起因於根部突然的供給過盛,而枝葉上為了快速消化這些養份的一種急速生長,在根部方面我們可以做一些控制先來降低根部的吸收能力,也就是控制澆水量,和不要施肥
而在枝葉方面,則是提高其消化養份的能力,將盆栽換個全日照的置場,讓其葉面有更多行光合作用的時間,即可消耗掉根部送來的許多養份,就能降低柏木增 生杉葉來行光合作用的迫切感
南北差異
柏類盆栽堪稱為盆栽之王,其特殊的地方不再重覆敍述,這裏要講的是柏在臺灣的南北差異,過去一些從南部北上的柏仔師傅,對於在北臺灣真柏細緻的纏線方式相當的驚訝,植物葉片向陽特性的表現,柏類盆栽在北臺灣因為氣候的因素,葉片要自然向陽有點困難,是故北部工藝師在經手著墨柏盆時,必需再靠著銅線來支撐 其葉片,固定出自然的向陽葉態,而在南臺灣則只需固定好基本的枝形,再靠著天生足夠的日曬,葉片很快就會被日光拉拔至正常的向陽姿勢,然而不論臺灣南北,客戶要的卻 都是立即美觀.
柏類盆栽的另一個麻煩,是來自於柏樹重肥與重水的坊間傳言,但這句話其實是來自於中南部生產盆栽的農業大縣,若目的是要加速植物的培植生長 當然就是得注重施肥與給水的照顧,但是如果你的柏樹是已經處於可以觀賞的階段,尤其特別你是住在北臺灣,那你將會發現你原來漂亮的柏 樹盆栽,在刻意施肥與給水之後將會立即長出眾多的杉狀葉,不但打擾了你欣賞柏盆的雅致,而且會造成柏樹的杉仔葉長個不停,到最後破壞掉整個完美柏盆的樹形
(臺灣中南部由於多用砂壤混合土及水份被蒸散相當快速,因而造成對於柏樹勤施肥與澆水的習慣,但到了北臺灣卻會因此產生相當嚴重的杉仔葉,而來自高海拔地區的柏樹,它原本就非常能適應貧瘠缺水的環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