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毒日,諸事不宜!切記切記

端午,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每一幅畫面都很有愛,

可你知道端午乃「九毒之首」嗎?

你聽說過這些俗語嗎:

「生子五月五,男害父、女害母」

「端午當官,至死不升」

「端午蓋屋,令人頭禿」

你知道端午下雨、遠行、房事是大不吉嗎?

端午,可能真不是你想的那樣……

端午,一年中的「九毒之首」

說端午,必得從「五月五」的日子說起。

其實中國人對「五」這個數字還是偏愛有加的。

「五」在中華文化里有「涵蓋所有、包含一切」的寬宏寓意。比如: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臟:心肝脾肺腎

五官:耳眉眼鼻口

五色:青黃赤白黑

五味:甜酸苦辣咸

五穀:稻黍稷麥豆

五嶽:泰華衡恆嵩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音:宮商角徵羽等等。

另外,「九」以最大為尊,「五」則以居中為尊(「數有九,五居正中,若峰,在其之巔。具鼎盛之勢。不偏不倚。」)。

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便由此而來。

但或許正是因為「五」字太為重要,不是一般人享用得起的,老話說「福澤太大,壓不住」。過正月初五便被稱為「破五」;農曆五月也被稱為「惡五月」。

而五月五,這個有了兩個「五」的日子,因陽氣太盛,反而不宜於人。

古籍對「五月五」大不吉的記載數不勝數:

《夏小正》:「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之母不願此日生子,「五月子者,將不利其父母。」

《風俗通》:「五月五生子,男亥父,女害母。」

《風俗通》記載俗語:「五月蓋屋,令人頭禿」,「五月到官,至死不遷。」

宋徽宗趙佶五月五出生,從小便被寄養在宮外;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五出生,其父將其取名「鎮惡」,以鎮邪除惡。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陽平衡為大吉。端午節陽氣太盛,所謂過猶不及,盛極則衰。

除了「重五」的不吉,五月五還與另外一個詞相關:「四柱神煞」(聽上去就好怕怕的樣子)。

古人認為,左右人命理的,是「八字」和「四柱」。

「四柱神煞」便是將天上的星宿神煞和人的命運相結合的一種體現。

其實「神煞」也不都是壞的,有天乙貴人,驛馬,桃花,太極貴人,文昌貴人,天德、月德貴人等等多種,有吉神和凶煞。

而與五月五相關的四柱神煞乃是「陽刃」,一種兇惡之煞,容易引發人的激進、極端。陽刃更是「劫財之神」,劫正財的十神,正財的七殺,危害性還當真不是一點點。

在一年中的五月,即「毒月」,而毒月中有九「毒日」,端午一日則為「九毒之首」。

上文所說都是根據古人的命理說,是否是一種只與現實毫不相關的臆想呢?換句話說,就是迷信?

當然不。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出,人們對五月五的各種畏懼、揣測,其實都因現實而起。

五月五與夏至很近,夏至是古人最早定下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

夏至時節,氣溫驟升,雜草、毒木、害蟲、瘟疫、瘴癘十分猖獗,危害糧田與人類、牲畜的生命。

另外,古人認為,陽氣在五月五這一日達到了鼎盛,於是開始呈下降趨勢,陰氣開始萌生。陽氣到達最盛,陰氣開始發興。陰陽顯出一種博弈之勢,正所謂「陰陽爭,死生分」。

這日子,它能好的了嗎?

多少名人死於今日

屈原與端午的愛恨情仇

或許因五月五實在不宜於人,人們漸漸開始將此日視為逝者的忌日(與清明的悼念不同)。人們也開始認為一些受人敬重的歷史人物皆逝於五月五。

比如:介子推、伍子胥、尋父屍不得投水而亡的孝女曹娥,親政愛民的太守陳臨等等。

而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最廣為人知的,無疑是愛國詩人:屈原。

如今,先有的端午,後有的屈原已經成了大家的文化常識。但屈原與端午和粽子、龍舟的話題,總是值得我們在端午節好好說一說的。

屈原不是端午節產生的真正原因,這一點,早在漢代記載中就清晰地體現了。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引漢末《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與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這段記載可以幫我們得出兩個結論:一、漢代人就已經有了五月五乃不吉之日的概念。二、說「亦因屈原」,就說明屈原肯定不是主要原因,而是順帶原因之一。

而「粽子」的產生其實也在屈原之前,只不過與我們今日理解的粽子相差甚遠,頂多算是粽子的前身。

其中,有著「王炸」一般說服力的記載是屈原自己所作的《楚辭·招魂》,文中就已經提到了粽子的先祖(學術界有說法認為《楚辭·招魂》為宋玉假屈原而作,但多數還是認為乃屈原本人作)。

《楚辭·招魂》:「粔籹蜜餌,有餦餭些。」

所以,如果屈原作品裡提到的東西,被認為是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而發明的,這其實是說不通的。

雖然粽子不是因屈原而產生,但粽子能演變成今日我們吃的形態,完全是因為屈原。

一說漢光武帝年間,有一叫歐回的人,一日遇到一自稱是「三閭大夫」的人,說人們每年五月五投入江河以祭奠他的米,都被河中的蛟龍吃掉了。不如以後用楝樹葉把這些米裹住,再用五色繩捆起來,這樣蛟龍就不敢來吃了。於是這種做法便在汨羅江附近傳開,後傳至全國。

另一說法是戰國時期,屈原託夢給妻子,說百姓的祭食都被河中蛟龍所食。但蛟龍是害怕五色繩和竹的,不如把米放入竹筒內,並用五色繩綁好投入水中。這則說法主要見於唐代襄州襄陽郡(即今日湖北襄陽)《襄陽風俗》中的記載。

至於划龍舟,其實也並非是人們把船做成猛龍過江之形以震懾河中魚蝦,讓其不敢食用屈原的屍體與祭食。讓龍舟出現的歷史人物,是越王勾踐。

吳越地區本有競渡習俗,加之古越人格外崇龍,所以將舟船製成龍形,這乃是越王勾踐時期遺風的體現。另有說法認為,龍舟其實就是越王勾踐訓練水軍的傑作。

雖然我們今日通過種種記載、考證已證明屈原與端午並沒有存在那麼直接的因果關係,但從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將端午與屈原聯繫起的那一刻開始,二者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里說的就格外好:

「如果我們還要讓這個節日存在,就得給他裝進一個我們時代需要的意義。

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適當的象徵?

是誰首先撒的謊,說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我佩服他那無上的智慧。

端午,以求生始,以爭取生得光榮的死終,這謊中有無限的真!」

沒有屈原,端午或許就是個毒日、大不吉、諸事不宜,但有了屈原,一切都美好起來了。

感謝屈原,感謝那位將屈原與端午聯繫的先人,無疑,那真是偉大的。

五月五,這些可是忌諱

說完了淵源,該來點兒實際的了。五月五,到底如何「逢毒化吉」?

1、忌下雨

先說老天爺負責的事兒,再說咱自己能做主的事兒。

古人認為,端午那天下雨,下半年都會不吉祥。

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

「端午有雨,鬼旺人災」,「端陽無雨是豐年」什麼的,那還真不是一般的形象。

2、忌同房!

老天爺的鍋甩完,該說自己的事兒了。

《黃帝內經》:「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講真,看不太懂,但反正不好是絕對的。

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 「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這十天內行淫,傷身、損氣、耗精元啊同志們。

古人對養生還是很看重的,於是聰明的古人便將五月初一到初五定位「歸寧日」,媳婦不在家,想不禁慾也不行了。

3、不宜遠行

古人出門必擇吉日。唐人認為五月出行犯陰陽之忌,即便官吏上任,也會避開此月。

《日知錄》卷6有云:「善正月,惡五月」。

其實,不論是忌下雨還是忌遠行,都是有一定現實根據的。試想,古代都是泥路。五月,頂著毒日頭,下著雨,出門踩著泥走遠路,再加上一路的蛇蟲鼠蟻、瘟疫橫行,那得多遭罪啊!還有命回來?

五月五,如何避開各種不吉利?

1、戴香囊,驅邪弊害還能找對象

香囊中的硃砂、艾葉、雄黃、香藥、石榴花等物,自古就被認為有驅邪之用。

年輕男女還可以香包傳達愛意,試探愛人的心意。

而在北方,有習俗認為小孩子一旦戴上香囊就不能弄丟,不然一年內會有災禍發生。而端午過後,一定要將小孩子戴過的香囊扔進水裡,下半年可遠離火患。

2、五彩繩便宜不貴還招桃花

五色線有開運之功用,綠、紅、白、黑、黃,分別代表著金、水、木、火、土五行,以及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

聽說在十五、十六、十七的月光下照射過的五色繩,戴上就能脫單哦。

3、戴個小葫蘆,號令三界!

葫蘆的曲線形狀很容易聯想到太極,風水中可化煞,傳說使用葫蘆可號令三界。

上神,怕不是要修仙吧?!

4、仁兄,打包一份「五毒」嘗嘗?

民間認為,五月五,要避五毒。

所謂五毒: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老百姓多在家裡貼一張五毒圖,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或者在衣飾上繡制五毒,把五毒剪成窗花。

另外,某些地方還有食「五毒餅」的習俗,就是在玫瑰餅上點上五毒的圖案,表示把五毒吃下去,可以防災禍,防小人。

5、插艾葉

老百姓講「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門上插上人形或者虎形的艾草和菖蒲,驅瘴、化煞。其味道也可以讓蛇蟲鼠蟻不敢靠近。

6、終極法寶:粽子!

殊不知端午節大家都要吃的粽子才是這一天開運的神器!

粽,同「中」,「中子」,即一矢中的,求得貴子之意,也有「高中」之意,提升學業考運。所以,端午節吃上一口粽子,是上上之選。

五月五或許在傳統文化中的確有些「另類」,但這並不是古人危言聳聽,只是一種對此時節躲避蛇蟲、高溫、瘟疫以保證農事生產順利進行的美好期待的體現。

加上屈原的關聯,端午已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所以大家大可不必再有是不是不能說「端午快樂」之類的擔憂了。

畢竟,文化帶給我們的,應該是幸福。

祝大家享受一個幸福的端午節。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51933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