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畫作與精緻的盆景,這麼奇妙

貝果風格| 2017-05-28| 檢舉

四百年的松柏在枯木上發出新芽,

這種生和死,

有點像傳統繪畫的水墨在他的畫作裏有了新的語境和生長契機。

來自最懂藝術家王鐵華的人之語

在藝術家王鐵華的墟境藝術展的空間中,我們看到畫作和盆景的奇妙存在。

今天是藝術展覽最後一天,祝賀王鐵華的墟境藝術展覽圓滿成功。

據消息,藝術展覽上驚豔的這些盆景是日本的盆景大師小林國雄製作的。

小林國雄,1948年4月2日出生於日本東京,是當今日本最負盛名的盆景大師之一,素有「鬼才」的美譽。

小林國雄:「日本的藝術傾向於對自然美的壓縮和凝聚,並通過線條和空白展示餘韻,使人們在閑寂與靜謐中想像無形的事物。盆景誕生於2000年前的中國,在800年前傳到了日本。基於日本人的感性和審美情趣,現代意味的盆景造型被確立起來,但是,現在日本的盆景在造型上趨向於同質化,沒有新意。我認為,只有中國具有生動線條美的盆景才屬於本質上的盆景。

盆景始於我國東晉,至隨唐時發展形成一門藝術。到唐宋時,盆景由皇族官宦的玩物走向民間,至明清臻於極盛,並從南向北發展,形成了五大流派:揚派盆景、蘇派盆景、川派盆景、嶺南派盆景和海派盆景。日本的盆栽藝術源於中國六朝時期,並在唐朝時候由遣唐使傳播到日本,被稱作「盆栽」(Bonsai),日本自平安末期至鐮倉初期從我國南宋全盤吸收了盆景、盆石這些藝術形式後,逐漸與本國的風土人情相結合,歷經室町、江戶、明治等時代的演進,變成今天獨具特色的的日本盆栽藝術。

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多自然災害,日本人常有生命無常和宿命感。葉渭渠在《日本文明》一書中談到日本的審美觀:日本的審美更趨向禪的空寂與枯淡。禪的精神對日本藝術影響巨大,在繪畫上表現為留白,在詩文上為餘情,在庭園中表現為空相,在盆栽上表現為舍利。具體而言,其審美觀上有「物哀」、「閑寂」、「枯高」、「餘情」、「素淡」、「野趣」等諸多特徵,這些特徵我國也有,但日本人將它們推向極致,並在盆栽中表現出來。

除了盆景藝術家的身份,小林先生還是享譽世界的古盆收藏家。他曾經說「被稱為『靜靜的大器』而不張揚的盆器,對於盆景人才是至上的伴侶,遲鈍的我明白這些花了30年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51773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