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篇關於天文上完全不同觀點的文章,到此要打住了,這裡再作一個簡單的總述吧,不必太較真,就當成一個供人笑話的故事吧。
宇宙無邊無界,無始無終。地球人類能探測到的空間,或許只是整個宇宙海洋中的一個水滴,這個小水滴也存在一個三四百億個地球年的生命歷程與輪迴:
一百四十億年前,我們所處的這個空間中,黑洞吸收了所有可以吸收的物質,形成一個大量超級黑洞、暗物質暗能量十分稀薄的相對獨立空間,在外圍高密度暗物質、暗能量的壓力下,快速收縮。
收縮空間
超級黑洞間發生了不可避免的大撞擊,相隔不久的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了許多次黑洞與黑洞的大撞擊,相繼發生黑洞與碎塊、碎塊與碎塊的撞擊。由於強大的撞擊力,所有黑洞碎塊都發生原子核大裂變,整個空間大爆炸。
這個爆炸是相對均勻的,爆炸產生大量亞原子、基本粒子,更多的是大量粒子爆炸,產生出大量的能量子點子,整個空間急劇膨脹。
空間中沒有被撞擊到的原有黑洞,依然大量吸收外圍物質,也有許多體積巨大的撞擊黑洞碎塊引力強大,同樣吸收爆炸所產生的爆炸物質,形成現在可探測到的超級黑洞。
其餘黑洞碎塊,爆炸剛開始時,都發生劇烈的核裂變,都是現在所謂的紅巨星。
隨著爆炸空間體積的急劇膨脹,各天體發生了很大的位移,空間中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密度發生了改變,體積相對較大的黑洞碎塊,自身核裂變受到其他天體的壓制,逐漸變成以吸收暗物質、暗能量進行聚變的恆星,與外圍其他核裂變的黑洞小碎塊形成微物質連接鏈,聚變與裂變都會產生基本粒子的爆炸,並因爆炸而形成微物質間的同頻共振的波動,外圍微物質同頻共振地定向流向聚變型恆星,這就是恆星對外圍的引力。
暗物質暗能量是相對均勻的,所以引力也是萬向的,這時恆星控制的空間是球形的。也就是說,這時聚變型恆星系是個球形的相對獨立空間。
恆星的聚變區域不是內核的整個外表,只發生在局部,從而形成恆星的更快自轉,加上恆星在空間中的位移,在微物質產生引力的作用下,球形星系逐漸變成了扁平星系。
四十億年前,太陽系、銀河系都已演變成扁平星系。一旦形成扁平星系,就說明星系中心天體在大量吸收外圍物質,也就可以說,這個空間已不是在膨脹,而是在收縮。
銀河系在收縮
現在探測到,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正在加速膨脹,我們不能以此去推斷現在整個可視還在加速膨脹,一定要清楚地知道,現在看到的百億光年外的天體在相對遠離,那是百多億年前發生的情景,現在那裡的狀態,我們不得而知。
空間黑洞大撞擊,不同地方發生的時間或許並不同時,但相隔不會太久,撞擊後的演變而肯定相差不大,變化幾乎會是同步的,太陽系、銀河系在收縮,銀河系與仙女星系正在靠攏、在收縮,百多億光年外的星系也肯定在收縮。所以,現在我們能探測到的空間不是在膨脹,而是在收縮,並且是在加速收縮。
聚變型恆星外圍的天體,都是由黑洞小碎塊演變而成,開始都是裂變型恆星,是紅巨星,隨著裂變的衰退,裂變殘留物逐漸包裹住裂變的內核,逐漸形成岩石地殼,並都會產生水等化合物,部分存在過生物圈。太陽系內的類地行星與許多衛星的前身都是黑洞撞擊碎塊、裂變型恆星。
行星衛星上生物的生存條件終結於內核裂變的停止。由於離太陽近,水星內核裂變最不完全,現在還在發生強烈的核衰變,金星最完全,內核裂變停止前的迴光返照,把大量岩漿擠壓出地殼,形成同時爆發的幾十萬座火山,現在金星內核的核衰變也基本停止了,所以磁場最弱,且逆向自轉。。
地球內核裂變正在衰減中,人類要儘早做好移居的準備。月球幾億年就停止了內核裂變,但生命傳輸給了地球。火星兩萬年前才停止內核裂變,至今還保留了火星人的建築遺物。
木星與火星間的小行星,原本也是太陽系的一個行星,內核裂變停止前的迴光返照,直接爆開了整個星體,形成現在許多的小行星。
太陽系中還有四大氣態行星與木衛一的內核在保持強烈的內核裂變,會成為遙遠未來人類移居點。
行星繞太陽公轉軌道並不是橢圓,而是逐漸向太陽靠近的收縮狀螺旋彈簧軌道,太陽在前幾十億年中,就吞食了多個近處的行星。
幾億年後,太陽完全吞食掉水星,增強的太陽輻射流可以吹開已靠近的金星厚厚的大氣層,逐漸蠶食金星。
幾十億年後太陽完全吞食掉類地行星,百億年後吃掉木星系及土星系,這時太陽的增加質量不只是這些天體質量的總和,還要加上空間質量更大的微物質,這時的太陽攝取捕獲的能力增強許多,冥王星外圍會增加更多已停止核裂變的天體。
百多億年後,由於空間中已不存在游離的小天體,太陽蠶食完它所有外圍物質後,太陽外表的物質繼續聚變,形成相對質量高的物質落向太陽內核,太陽的可觀體積快速減小,最後只留下一個只有幾十千米高密度球體,不再發光發熱。這個過程非常短暫,相對太陽兩三百億年的生命,只是一閉眼。
這時太陽球內還存在大量多餘粒子,加上外圍空間微物質的補充,繼續聚變,可能形成現在可觀測到的脈衝星;隨著微物質的減少,內核多餘粒子完全聚合為原子核,這時的太陽化身成了中子星;當外圍空間中微物質很稀少時,質量大增的太陽變成了黑洞。
這時的太陽並沒有失去核聚變的能力,它依然瘋狂地吸收著外圍的微物質進行核聚變,只是聚變產生的微物質波動,根本沒有能力向外傳播,這時遠離太陽,我們已看不到太陽的本體了,卻能看到太陽後面的其他發光天體,這就是太陽的隱身。
百多億年後,太陽就這樣徹底隱藏了,這時我們現在探測到的幾百億光年的巨大空間內,所有小天體早已被恆星吞食,大部分裂變型恆星都已收縮為黑洞,或被更大黑洞直接吞食,微物質也絕大部分被無數黑洞吞食,稀薄到光線都難以傳播的地步,這時整個空間漆黑一團,但時不時會發生大黑洞吞食小黑洞的情形。
在這個空間的外圍,卻是微物質的高密度區,微物質會攜帶著各種天體快速移向這個空間的中心,位於這個空間的中心,你體會到這個空間的快速收縮,兩百億年後,這個空間一場超級黑洞大撞擊又重新開始了,再次開啟一輪各種生命的大循環。
快速收縮的空間中可能發生黑洞大撞擊
以上就是我們所視空間的一個生命歷程與生命輪迴,是生命就有呼吸,在這過程中,這個空間同樣與外圍空間進行了大量物質交換,黑洞大撞擊後,有大量碎塊射入了外圍空間,現在也有許多外圍天體進入了我們這個收縮中的空間中。
萬物生命,萬物呼吸,萬物運動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51511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