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它成功的地方!

詹俊強| 2017-05-19| 檢舉

跨界經營,在如今的商業時代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這不,做家居用品的企業宜家也開始做起了餐飲。不光只有宜家對餐飲行業感興趣,諸多巨頭企業比如奔馳和無印良品等,都逐漸開始了對餐飲行業的布局。有人認為,餐飲消費或許會成為企業品牌文化中的一環。在未來,當你走進宜家的時候,你或許並不是為了琳瑯滿目的家居用品,而是尋找一種生活方式。

宜家的用餐環境結合了你對家具的很多想像

宜家美國食品部主管Gerd Diewald 表示,現在他們在認真考慮,下一階段,把宜家餐廳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小餐廳,專門開在市中心地段。「我希望過個幾年我們的顧客會這樣說,'宜家是個不錯的吃飯的地兒,對了,他們還賣家具'。」

1、宜家餐廳的銷售額僅此於達美樂

1957 年,全世界第一家宜家商場在瑞典開業。宜家的商業模式要求店鋪中有大量的庫存,倉儲會佔用很大面積,只有在郊區才能有地價優勢。所以宜家商場都會選址在距離市中心偏遠的地區,消費者的就餐問題就很突出。

在公司創始人Ingvar Kamprad 看來,「餓著肚子促不成好生意」,為顧客提供食物,他們就能在商場逗留更久,從而促進商場的銷量。

從第二年開始,宜家在出口處設立了小茶座供應飲料和點心。後來小茶座逐漸演變為餐廳,再後來,餐廳被挪進商場內部,不必付款出門就可以用餐。對於顧客來說,身處郊區,除了宜家餐廳,似乎也沒有別的選擇,何況宜家餐廳提供的食物味道還不錯。

到了2016 年,宜家食品部的銷售額約為18 億美元,只占公司374 億美元總銷售額的5%。但在體量上卻可以和美國第二大披薩連鎖店達美樂2016 年24.72 億美元營收相提並論。

宜家餐廳營業額媲美達美樂

最近5 年,宜家餐廳的營收都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勢頭,2013 年和2014 年的增幅還一度是總營收增幅的2 倍以上。自從2015 年宜家餐廳重新裝修以來,食品銷售額增長了大約8%。如今,宜家每年會服務來自全球48 個國家的6.5 億人次的食客。可以說,宜家已經成長為餐飲業的一匹黑馬。

如果上面提到的數字過於抽象,那麼看看宜家餐廳工作日的中午和周末全天一座難求的場面就知道了。在宜家大賣場,通常排隊最長的並不是家居廳,而是餐廳和瑞典食品屋。宜家也發現,30% 的顧客來宜家只是為了去其餐廳吃飯。人們為什麼愛去宜家吃飯?

宜家餐廳營收增長情況

宜家餐廳的食物性價比高。幾塊錢的小吃比比皆是:1 元的甜筒、3 元的熱狗和烤翅、5 元無限續杯的各種飲料、9 元的三文魚捲餅和麋鹿肉千層餅、15 元的瑞典式肉圓……網上有人分享出「 30 元吃好」的宜家餐廳用餐攻略。

這樣做真的不會虧本嗎?宜家餐廳的價格優勢一方面來自租金成本較低,另一方面也與盡力節約的運營成本有關。

宜家的環境比價優雅。既有為匆忙吃飯的人準備的吧檯桌椅,又有專門的兒童座椅和活動區域,還有咖啡休閒區。去年10 月,宜家上海徐匯商場甚至成為眾多老人的相親角。宜家徐匯店貼出告示:從10 月5 日起實行先就餐後入座的模式。

2、跨界餐飲的企業遠不止宜家

實際上,不光是宜家對餐飲行業感興趣,Gucci、無印良品、奔馳等諸多企業都紛紛跨界涉足食品餐飲行業。

早在2014 年,奢侈品牌就開始跨界開餐廳。2015 年7 月,Gucci 在中國上海開設的全球首家餐廳1921 Gucci,引起很多人的興趣。此前,Gucci 在義大利、日本都開了Gucci 咖啡館,不過在上海開業的這家是Gucci 首次以餐廳的形式出現。

Gucci 餐廳

與一個價格不菲的Gucci 包包相比,Gucci 餐廳價格還算親民,午餐人均150 元,晚餐人均300 元。也就是說,買個Gucci 包包的價錢,可以一個月每天都去Gucci 餐廳吃頓飯。

而LV、Prada、愛馬仕、RalphLauren 等奢侈品牌都曾涉足食品餐飲業務,通過自己開設、入股併購、品牌合作等方式進入甜點店、咖啡店、巧克力店、餐廳等領域。

除了奢侈品,以快時尚品牌為大眾熟知的無印良品也玩起了跨界的戲碼。目前,無印良品在中國開了三家餐廳,分別位於成都、上海、台灣。餐廳保持了MUJI 一貫的「素之食」概念,通過優選食材,以更自然的烹飪方式,少油、少糖、少鹽,還原食物最本真的味道。同時,餐廳還採用全透明的廚房設計,可親見料理的整個製作過程。

汽車界的奢侈品也開始跨界開餐廳。2016 年5 月,奔馳在北京三里屯開了一家創意餐廳——Mercedes me,集餐飲娛樂、精品購物、產品展示和試乘試駕於一身,可以說是奔馳在品牌體驗方面的跨界力作。

該餐廳一樓是奔馳品牌展廳和Me Café, Me Café 主打簡餐和咖啡,採用東南亞高品質食材,以現代方式詮釋出東南亞的經典味道。二樓則是中餐廳,主打雲貴川菜系,人均200 元,倡導少鹽少油的健康創新烹飪理念。

3、重要的是餐飲帶來的人流

世界級大牌「扎堆兒」開餐廳的背後,遠不止用概念花樣吸睛這麼簡單。

市場營銷學者發現,品牌社區能強化品牌體驗,從而提升品牌忠誠度。跨界企業顯然是想通過餐廳這個載體營造品牌社區。從無印良品餐廳中,我們可看到它所傳遞出的環保素食主義,從奔馳創意餐廳中,能感受到汽車的大方尊貴。

Prada 第三代掌門人Miuccia Prada 表示:「奢侈品對於現代人,最重要的不再只是商品,而是生活態度。」通過開餐廳,企業可以達到販賣生活方式概念的目的,巧妙地宣傳了其品牌文化。

無印良品的相關負責人則表示,「MUJI 餐廳內的桌椅、餐具、水杯都是不對外銷售的。非餐飲品牌來開餐廳,看似跨過界,其實是品牌增加與消費者接觸的頻率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品牌概念的傳遞。」

MUJI 餐廳

與此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已經從「餓了用餐」轉變追求更加個性、健康的餐廳。

《 2016 年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指出:在餐飲各個業態成本中,人力成本、房租、原材料成本仍然是持續增加的態勢,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擴大營業額、增加利潤是行業的重要課題。有餐飲人士分析,大量複合餐廳的出現,是餐飲業態增加營業額的方法之一。

相比於傳統的餐飲企業,跨界餐飲的企業更多是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將餐飲融合進去。對於大牌企業來說,開餐飲店能俘獲到了另一部分人:那些暫時還買不起它們產品的消費者。買不起Gucci 包包的人,卻喝得起Gucci 餐廳的咖啡。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跨界企業餐廳的客流量,還能降低消費者與該品牌的接觸成本。

結語

隨著中產消費群規模擴大,人們消費觀也在發生悄悄變化,使得環境、藝術、人文、健康飲食、潮流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曾表示,「未來餐飲業不僅是傳統的吃喝這麼簡單,更可能是餐飲服務的基本功能+主題文化+消費體驗的平台型行業,跨界合作、跨界發展將成為通行做法。」

不過,跨界不是救星,而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宜家如果真的開獨立餐廳,生意會像之前一樣火爆嗎?或許應該留一個問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5089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