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看看李開復怎麼說吧!

sky| 2017-04-27| 檢舉

新書《人工智慧》正式預售了。

說到人工智慧,大家都覺得它離我們比較遙遠,但其實它已經在我們身邊:在每個人的手機應用里,美圖、淘寶等等這些應用,裡邊都有人工智慧的參與。

它還會影響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除此以外,我也在書中探討了關於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在人工智慧時代,如何讓孩子繼續發揮人類的優勢,不被機器取代?

所以,這是一本寫給普羅大眾、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書。希望這本書能讓你更了解人工智慧,這個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技術,使你的生活更美好。

《人工智慧》現已全網預售,歡迎大家購買。

《人工智慧》現已全網預售,噹噹、京東、亞馬遜、天貓博庫、天貓文軒、圖優誠品、吉林出版均有銷售,歡迎大家購買。

在此分享一篇書摘,讓大家先睹為快,文末附購書連結。

李開復:人工智慧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AI正深刻改變我們的社會與經濟形態。歷史會將這個時代與20世紀70年代的PC萌芽、20世紀90年代的網際網路興起相提並論嗎?

當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為毎個桌面、毎個家庭都擁有一台電腦的夢想而努力創業時,當楊致遠、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為整合全球信息、構建連接全人類的網際網路世界而銳意創新時,他們是否能預見到人工智慧將如此快地來到我們身邊,並在21世紀早期就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從技術的社會價值來看,我認為,人工智慧的社會意義將超越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等特定的信息技術,甚至極有可能,在人類發展史上,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1

回想1760年前後,當改進的紡織機、蒸汽機開始在英國大量取代手工勞動,當林立的煙囪宣告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經濟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大量依附於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的手工勞動消失,農民和手工業者成千上萬地轉化成產業工人,進入工廠、礦山,人們開始利用火車、輪船出行,整個世界的格局徹底改變。

類似地,19世紀以電氣技術、內燃機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20世紀以原子能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毎一次都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工作方式、社會結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周期。

從18世紀至今,300餘年間,這個世界通過三次工業革命,完成了自動化、電氣化、信息化的改造。那麼,接下來,人類的發展方向又會是怎樣的呢?

如果說在21世紀,還有哪一種技術可以和歷次工業革命中的先導科技相提並論的話,那一定是正在步入成熟增長期的人工智慧技術。以交通為例,蒸汽機、內燃機、燃氣輪機、電動機的發明讓我們的出行一下子從人抬馬拖的農耕時代,躍入了以飛機、高鐵、汽車、輪船為代表的現代交通時代;在人工智慧時代,僅自動駕駛技術一頂,就足以徹底改變我們的交通出行方式,足以和此前汽車、飛機的普及相提並論。

2017年1月,我在瑞士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有幸聆聽了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著名經濟學家伊安·戈爾丁(Ian Goldin)對世界現狀與人類變局的看法。他說,今天世介面臨的最大的三個挑戰是:

人類趕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來不及調整適應;

人類之間的相互連接以及信息的迅速傳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

對個人或國家短期有益的事情,有可能傷及世界的整體利益(如英國脫歐)。

伊安·戈爾丁教授並不是在用悲觀的心態來看待今天的世界。事實上,他是《發現的時代:應對新文藝復興的風險及回報》(Age of Discovery: Navigating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Our New Renaisance )一書的作者。在該書中,他用詰問的方式,探尋以下問題的答案:

我們生活在科技如此進步的時代,為什麼還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平等?

人類的健康、人均壽命、全球的財富、教育、科學發現等,都有前所未有的發展,但人們為什麼還充滿了焦慮?

發展的代價是什麼?

在伊安·戈爾丁教授看來,今天這個時代與發生在歐洲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非常相似。例如,信息技術的發展不但是今天世界的科技主題,其實也是14世紀到16世紀間歐洲思想解放、文藝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當年,以古登堡印刷機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技術迅速將科技、文學與藝術知識推廣到歐洲的毎一座中心城市,這與今天的網際網路普及有異曲同工之妙。

2

今天的世界,其實也像中世紀的歐洲一樣,面臨諸多棘手的難題,如世界範圍的貧富差距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傳染病問題、戰爭問題等等。一方面,科技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引領時代潮流;另一方面,世界仍動盪不安。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與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的全球社會、經濟結構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不平衡和內在的變革需求。

伊安·戈爾丁教授說:「科學的快速發展應該能讓大家看清我們許多舉動的後果,把全球的頭腦和智慧都加在一起,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來說,我們充滿能力。但是我們的政治系統,全球的政治結構、宗教機構等,都還停留在20世紀50年代,進化的速度出奇地緩慢……所以,在這個『發現的時代』,我們應該重新設置我們的頭腦地圖、政治地圖、經濟地圖。」 [1]

伊安·戈爾丁教授將科技與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聯繫在了一起。這為我們認識人工智慧等未來科技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如果我們僅僅將人工智慧時代看作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那麼,我們的論述將局限於科學與技術層面,而忽略因技術變革而造成的社會、經濟、心理、人文等層面的巨大波動。

如果我們關注的是未來科技影響下的人類整體,是人與AI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人類社會在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如何轉型和演進,那麼,將今天這個時代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文藝復興也許就是恰如其分的。

3

當哥白尼用日心說改變人類對天體運行的認知,與舊的世界徹底決裂時,今天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正在徹底改變人類對機器行為的認知,重建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相互協作關係。

當哥倫布在大航海時代里第一次站在新大陸的土地上,用航海大發現重構整個世界的地理與政治地圖時,今天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正在用史無前例的自動駕駛重構我們頭腦中的出行地圖和人類生活圖景。

當達·文西、米開朗琪羅等人用劃時代的藝術巨構激發全人類對美和自由的追求時,今天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正在機器翻譯、機器寫作、機器繪畫等人文和藝術領域進行大膽的嘗試……

技術不僅僅是技術。技術的未來必將與社會的未來、經濟的未來、文學藝術的未來、人類全球化的未來緊密聯繫在一起。

人工智慧不僅是一次技術層面的革命。人工智慧的未來必將與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革、教育變革、思想變革、文化變革等同步。我們無法拋開可能產生的就業問題、教育問題、社會倫理問題等單獨討論技術本身,這就像我們無法拋開人類思想的啟蒙而單獨談論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繪畫與音樂作品一樣。

人工智慧可能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更有可能成為人類社會全新的一次大發現、大變革、大融合、大發展的開端。

這是復興的時代,這是發現的時代,這是人工智慧的時代。

[1]專訪牛津大學教授戈爾丁等:這個時代為何不平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48733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