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囉.....和美地名由來是這樣來的

無限爆發| 2017-03-28| 檢舉

彰化縣最早由台灣原住民族貓霧捒族居住,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北京,1661年明朝遺族來台成立明鄭政權,與清朝政府展開長期抗立,並實施對台統治,畫台灣全域為承天府、萬年縣與天興縣,當時彰化縣全境為天興縣管轄。1684年清政府派兵攻克台灣,將台灣納入清朝版圖,在今台南市設立台灣府,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三縣隸屬福建省。1723年(雍正元年)間因來台移民開墾人數漸多,清朝廷內部大臣開始建議在台增設縣治管理,丁紹儀《東瀛識略》卷一、建置 疆域.建置,第3頁:「彰化縣本諸羅縣地。雍正元年,以土番相繼歸化,民居益繁,析縣屬虎尾溪北半線地方置縣,名彰化」。後來決議在諸羅縣境內另設新縣,以虎尾溪以北(此處虎尾溪指現今舊虎尾溪)、大甲溪以南,並以:「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取「顯彰勝化」、「顯彰皇化」之意,取縣名為彰化。並以半線城(今彰化市)作為縣治所在地。於是開始了彰化設縣之始。

彰化

彰化從前稱為「半線街」,是平埔族中巴布薩族半線社的所在地。雍正元年乃改稱彰化。「彰化」一稱之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的一段話:「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可得知『彰化』就是顯彰皇化的意思。

和美

和美原叫做「和美線」,民國九年改為和美。現在以詔安橋為界,以西為泉州移民的墾地,以東為來自彰化的漳州墾民的墾地,境內是兩州墾民接觸之地,因為有鑑於漳泉械鬥迭起,為勸誡械鬥,和睦美鄰,所以稱之為「和美」。

有二種說法,一為平埔族和美線社舊地,故稱和美。

另一種說法是:福建省漳州與泉州移民,

為爭水土爆發大規模械鬥,之後兩派以詔安橋為界,

橋東漳州人,橋西通鹿港的是泉州人, 祈求「和」平「美」滿,故舊稱「和美線」, 日據時期簡化為「和美」。

和美鎮

明代以前,和美鎮古名「卡里善」,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BABUZA)語族,意謂熱與冷之交界地,氣候溫和、環境優美之意。和美鎮於開闢之前,為山胞平埔族半線(BABUZA)社、阿束(ASOCK)社之故地。宋代始隸於福建晉江縣,元代隸於同安縣。明朝永曆18年(1664)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今彰化市),執掌地方治安暨撫番。於永曆19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布屯田制,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該鎮開闢之開始。

在清代時期,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墾殖,各地逐漸開闢。康熙57年(1718)因大肚溪水患,將阿束社等流失,餘存平埔族徙居番社口(今彰化市香山里)、埔里枇杷城、宜蘭等地,自此和美鎮即無原住民族居住於此。康熙60年和美則隸屬於半線堡。雍正年間,影響農業民生的大圳陸續創設,灌溉系統便解決了民生問題,而和美人並於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陸續興建了相當多的廟宇。至道光10年,和美鎮為半線線東堡及線西堡所轄,當時共有36莊。

日據時期,堡里村莊皆沿用清代舊制。民國9年實施新制後,和美線於是更名為和美莊;而至民國32年提升改制為和美街。光復後政府廢五洲三廳為八縣,縣下廢郡、支廳改為區,廢街莊為鄉鎮,當時和美鎮隸屬於為台中縣彰化區和美鎮。民國36年8月行政院會議通過台灣省行改區域調整方案,五市十六縣,10月21日彰化縣恢復成立,和美鎮遂隸屬彰化縣,其區域如舊迄今未曾有過變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46021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