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秋天也不乏秋高氣爽,這個時候出門登山是再合適不過的健身選擇了。登山不僅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開闊視野、修身養性。而馬上就是中秋節小長假了,登高望遠再合適不過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登山不是一項找座山隨便爬一爬就可以的運動,對於戶外愛好者來說,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專業性活動,要求登山者有一定的登山技能和必備的野外生存自救能力。
所以,你們知道登山前需要做些什麼準備嗎?登山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需要掌握哪些登山技巧?如果在登山過程中出現意外該如何解決呢?下面就同小編去看看吧!
一、登山好處多
登山族們選擇的登山地點,與外出旅遊登的山不一樣,沒有那麼多平順的階梯,大都是原生態的,山間道路坎坷不平。
所以在登這種山的時候就會增加肌肉、增強體質,還能最大限度地增強四肢的協調能力和靈活度。
登山是個體力活,肺的工作量加大,對於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處。
登山時,雙腿交替攀登,雙腿的肌肉收縮,回流心臟的靜脈血管受到擠壓,流速增快,對心血管壁起到沖刷作用,甚至有預防心血管狹窄的作用。這相當於給血管做了一次操。而血脂高的人群,更適合登山。
骨質疏鬆容易發生骨折,最容易骨折的部位在大腿根部,比如股骨頭、股骨頸等。登山,既能預防骨質疏鬆,又能強健下肢骨骼,可謂一舉兩得。
二、登山前的準備
1、行前預先規劃旅遊路線,充分了解交通路況,進入山區應注意塌方落石與路肩塌陷。
2、登山前特別要注意服裝和鞋子。鞋子要選用球鞋、布鞋和旅遊鞋等平底鞋,勿穿高跟鞋,以免造成登山不便和有礙安全。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預料天氣是否真的一直是晴朗的,我們必須要準備一雙安全鞋。
儘量要輕裝上山,少帶雜物,以減輕負荷。登山者可選擇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各種帆布或尼龍背包,只要是工藝和質量有保障,背著舒適即可。如果你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有能力購買那些根據人體工程學設計的高科技名牌產品,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
像地圖、一個指南針、一把小刀、頭燈或手電筒、一個1升以下的保溫水壺、一頂擋風又遮陽的帽子、備用防寒衣物和急救包、少量高熱量高營養的食品如巧克力、奶酪、牛肉乾等,都可以攜帶。
而像簡單輕便的照相機、一小塊塑料布、一小壺酒、一些個人嗜好食品等都會給你的登山活動帶來更多的樂趣。但記得垃圾不要隨意丟棄。
雨具必須要帶,但遇雨時在山上不可用雨傘而要用雨披,這是為避雷電,並防止山上風大連人帶傘給兜跑。
有的登山者藉助的拐杖需要注意選擇長短、輕重合適與結實。
3、行前應注意氣象預報,對山上的氣候特點應有所了解,適時增減衣服。秋季早晚溫差大,登山過程中容易出汗,最好穿透氣性較好的衣服,帶一件保暖外套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登山時的要領
1、登山時,不可一上來就加大運動量,要循序漸進。通常要先做一些簡單的熱身運動,然後按照一定的呼吸頻率,逐漸加大強度,避免呼吸頻率在運動中發生突然變化。放鬆一下,才能更好地保持肌群能力,使血液從肢體回到心臟。
2、登向山坡時,上體前上傾,彎腰屈腹,穩步踏地前進。攀越岩石區要踏穩平整的岩塊,攀爬陡坡岩石要抓穩有稜角支點的起伏處。學會兩手攀握,一腳踏地和兩腳撐地,一手攀登向上攀進的組合動作。
3、下山時,上體微微凸腹屈膝,重心稍向後移,步速宜緩慢,步幅小而穩妥。
4、登山途中遇到路障時可採用排除法:通過雜草地區採用高草撥分,低草踏壓,藤草邁跨的方法前進;穿過灌木叢區時,兩眼環視,謹防頭部被樹枝鉤扎;越過山澗、水溪時,涉水步速緩慢,身體重心宜偏低。
四、登山注意事項
1、爬山一般選擇清晨為好,忌天未亮時登山。清晨氣溫低,室內外溫差很大,受到冷空氣的刺激,容易誘發心臟病或高血壓,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最好早飯後天亮時再爬山,或者下午氣溫稍高時爬山。
2、登山時要注意補充水分,在滿足解渴的基礎上再適當多飲些水,但最好多次少飲,避免一次進水太多而增加心血管的額外負擔。或者在登山前10~15分鐘飲水400~600毫升,減輕運動時缺水程度。
3、登山時要思想集中,不能光顧著看景不顧腳下。
4、老年人和體弱的人要注意,走半小時就休息10分鐘,避免過度疲勞。強度不宜過大。爬山的強度不宜過大,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鐘。一般每周鍛煉2~4次為宜。
5、需要結伴而行,可以互相幫助,互相照顧。避免單獨行動,以防止出現意外時無人救援。
6、在太陽較大時,最好避開上午11時至下午3時這段最熱的時間做艱難的登山運動,實在需要繼續前行,也要減慢速度,戴好戶外遮陽帽,備足飲水,以免中暑。
7、千萬不要在危險的崖邊照相,以防發生意外。
五、處理登山意外
我們登山是為了健身,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賽誰快。所以登山速度要適中,不要急於到達目的地,如果身體出現不適或者感到疲勞千萬不要勉強,要想方設法到安全的地點休息。
在登山過程中,有時候難免會發生意外,比如皮膚擦傷、摔傷等。此時,我們就需要及時、冷靜地處理。
當發生皮膚擦傷時,可使用清水沖洗,傷口塗擦甲紫溶液,使用創可貼等保護創面。當傷口較深伴有出血時,在用清水沖洗傷口後,可使用雲南白藥進行止血,再用紗布、繃帶等包紮傷口。如果出血較快則要加壓包紮傷口,然後及時下山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處理。
關節損傷中以踝關節扭傷最為常見,多發生於足底踏空或足著落點的土塊或石塊突然鬆動時。發生踝關節扭傷後要及時制動,使用護踝、彈力繃帶固定踝關節,防止損傷加重。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使用冰塊冷敷,以減少毛細血管出血,防止關節腫脹加劇。下山後一定要到醫院進行深入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骨折、韌帶撕裂等嚴重損傷。
跌傷較易發生在下山時的陡坡或身體重心不穩時,且易發生軟組織開放性創傷,應儘快清洗、消毒,並用紗布對傷口做初步包紮、止血。
如果發生開放性骨折,骨折塊暴露於傷口外面的時候,不要輕易將骨塊回納到傷口內,避免加重感染。處理好患者的傷口後,要使用木板、塑料板或者長木棍、樹枝等將肢體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固定起來。
如果是下肢骨折,可以將患側肢體和健側肢體捆綁在一起,以充分制動、減輕疼痛,避免損傷加重,這樣也便於對患者進行轉運。
懷疑合併脊柱骨折的患者,應該仰臥在硬木板或擔架上,軀幹四周用衣服、被單等墊好,不要隨意讓患者活動,也不要翻動患者,避免加重脊髓的損傷,預防截癱的發生。
懷疑頸椎骨折時,需在頭頸兩側置一枕頭或扶持患者頭頸部,不使其在運輸途中發生晃動,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到醫院做進一步處理。
六、不宜登山人群
登山健身雖好,但不是人人都適宜。
1、關節炎、骨關節病和骨質疏鬆症之類的腿部有疾病的人。因為登山會增加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的負重載荷,加速關節軟骨的皸裂、剝脫,增加關節滑膜的分泌,致使關節腫脹、疼痛加劇。
2、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運動系統、高血壓、冠心病等心功能代償不全或者慢性呼吸功能代償不全的患者不適宜登山運動冠心病患者。因為登山時體力消耗較大,血液循環加快,身體負擔加重,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像癲癇病患者,一旦癲癇發作,有生命危險。
3、眩暈症患者,容易摔倒。
4、有下肢血管病、皮膚潰瘍及扁平足症者也不宜登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35994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