衫是環法大賽的最高榮譽,
想在動輒超過3,000km、21站賽事領先群倫,並且最後摘下冠軍笑傲全場,
是許多自行車選手的夢想頂端,穿上黃衫的瞬間讓選手們感到「美夢成真」,
但是環法大賽並非一開始就賦予冠軍車手黃衫榮耀,
而是以手臂綁上綠色袖標識別,直到1919年才有「官方認可」的第一位黃衫車手。
黃衫最高的榮耀
環法史上第一件黃衫的材質為羊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年代物質較缺乏,
使得賽會僅有一件黃衫,所以只要車手排名產生變動,
還得「享受別人的汗水」輪著穿。
在環法大賽史上第一位穿上黃衫的車手為Eugène Christophe,
不過他穿上黃衫並未顯得喜悅,反而認為自已活脫脫像隻金絲雀。
環法黃衫是許多車手們的夢想,但能美夢成真的僅有少數。
根據各站的成績累計,每完成一站,
選手的個人成績就會累計到上一站的成績加總,最終統計時間,
完賽時間最短的選手披上黃衫;暫居黃衫的選手,
在比賽時得以帶著這份驕傲,與其他選手一較高下。
有趣的是,賽前每支車隊都備有多件黃衫,
以備不時之需,而穿上的選手更會盡全力捍衛這份殊榮,也爭取媒體的曝光。
搶眼卻又容易被忽略的紅點衫
早年的環法賽其實是沒有什麼山要爬的,到了在1905年,
也就是環法第三屆時,
賽事主辦單位「汽車報」也會
評選出「最佳爬坡選手(meilleur grimpeur)」之類的非官方獎項,
但因為爬坡真的不多,所以這東西堪稱聊勝於無。
當之後的比賽開始慢慢地把一些有困難度的山路給收入時,
最佳爬坡選手這個名字才浮現出它的意義。
Virenque的比賽策略就是想辦法在每一個收集登山積分,
這套劇本不僅助他贏得七屆登山王,
也是目前所有比賽中搶奪紅點衫的主流戰術
不過環法真正出現「登山王」這個頭銜卻要到1933年。
當年來自西班牙的Vicente Trueba攻坡能力堪稱當屆第一,
但是他的下坡能力實在太糟糕,所以即便Trueba能夠率先越過山頭,
然而在總成績上卻沒能帶給他太多幫助。
那時的賽事總監Henri Desgrange見狀,
便覺得應該給予這些爬坡屬性鮮明的車手一點鼓勵,
否則搶不到黃衫對這群實力不差的車手而言,
也有點過於埋沒才華。於是立馬決定把「登山王」成為正式獎項。
環法衝刺王
而問起綠衫為什麼是綠色的?答案其實也不難回答,
答案就是當初的贊助商是生產割草機公司,
自然使用綠色來作為象徵色。
自此以後綠色在環法裡就代表速度感的顏色。
有一個規則和綠衫無關,卻是衝刺型車手的痛:終點關門時間。
大致上來說,平地站只要沒發生意外就不會有關門的問題,
高山站對這些後燃器只能開二十秒的噴射機來說,簡直要命。
以一個艱難的高山站來舉例,
第一名五小時進終點,再過四十五分鐘就關門了。
生命會找到出口,爬坡不快的車手們會很識相地聚在一起以穩定的配速爬坡,
沿途收納掉下來的車手,形成一個龐大的落後集團,
稱為「巴士」(Autobus)。
有經驗的衝刺車手會帶領「巴士」以不會快到浪費體力、
也不會慢到被關門的速度晃進終點,就算超過時限,
這麼一大票衝刺好手組成的集團,總不成大刀一鍘,
讓後面的平地站沒戲看吧?
所以,大多數衝刺型車手,
平地站活蹦亂跳,山地站就搭巴士裝死,
若你是擬訂規則的主辦單位,
你甘願把綠衫頒給只上三分之一班,其他幾站在打混的車手嗎?
白衫小鮮肉特別獎
最後要介紹的是白衫,它的統計方式與黃衫相同,
用以鼓勵年齡26歲以下的青年選手,
這個獎項早在1975年的環法賽,
就已經為青年選手成立獎項、互相較勁,由勝利者披上白衫的榮耀。
1968~1975年間,白衫則是採混合記分的方式,
為結合登山與衝刺的獎項而存在,
稱為Combination Classification,
大會在1975年取消這種計分方式,
改為最佳青年選手(Best Young Rider Classification)的頭銜;
1975年後,雖然曾一度改變規則,
限定只有首度參賽的選手才擁有爭取白衫的資格(1983),
不過隨即在1987年修正為26歲以下選手的對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