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戶外運動,扭傷踝關節是經常發生的事故,
究其原因大多是由於身體失去重心,
落地時腳底動作變形或被絆倒時出現。
扭傷時會發生關節腫脹、疼痛,嚴重時甚至造成骨折。
1傷後檢查
首先,確認有無骨折或脫臼以及韌帶損傷的程度,
以便決定是否退出登山行。
一旦傷情嚴重,再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如果周邊沒有醫療部門,也可進行自行檢查。
用手觸摸疼痛、
壓痛點的位置,查看腫脹的程度、關節是否畸形。
將踝關節內翻,檢查外側韌帶損傷程度
(足內翻時,看踝關節外側活動範圍是否變大或鬆動)。
再將踝關節外翻以檢查內側韌帶損傷程度。
用手握住踝關節上端向後推,
同時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拉,
檢查活動範圍是否變大(和未受傷一側比較)。
如只是輕度扭傷,可繼續冰敷並施以壓迫性包紮,
抬高患肢。如屬較嚴重的扭傷,則應送醫治療。
2處理方法
一旦踝關節出現傷情,
首先要用彈性繃帶(一般藥店都有賣)將踝關節固定,
於傷處外敷冰塊(可以找景點飯店的老闆借用),
再用繃帶固定冰袋和踝關節。三分鐘至五分鐘之後
可先取下繃帶。如果此時受傷部位腫脹尚不明顯,
肌肉痙攣也較輕,可選擇到景點附近的醫療部門進行檢查。
一般來說,踝關節受傷可以用碎冰或冰水裝在塑膠袋裡,
每四小時在受傷部位敷二十分鐘。不活動時,就把受傷的踝關節抬高,
至少要比腰部更高才有效。用彈性繃帶包住受傷部位,
不可太松或太緊。太松無效易脫落,太緊腳趾會腫麻,妨害血液循環。
一旦踝關節受傷,要找一根樹棍做拐杖,使受傷的腳可完全不著地,
或在不痛的範圍內略著地支撐體重。但不可以腳趾先著地,
因為這樣腳板朝下時容易再發生內翻性扭傷,
必須像正常走路一樣,讓腳踵(即腳跟部)先著地,然後整個腳掌著地。
3傷後須知
回到營地後,將患部浸在攝氏三十八至四十度,
不痛的範圍內活動四至六分鐘後,
立刻改浸在攝氏十至十六度冷水中一至兩分鐘。
再回到熱水中活動。如此冷熱交替各做五次。
注意:最後一次須浸在熱水中。
完畢後將患部抬高,活動五分鐘,後綁上彈性繃帶。
以上一至六為一次完整的(冷熱交替式水療)
每天做兩至三次後,約一至兩周可完全消腫。
如果傷情不重,儘量作各方向的腳踝活動,譬如上下活動或左右活動。
走路時腳踝護套來保護腳踝。
不痛不跛時可稍微加快走路的速度,但仍需腳踵先著地。
山友們一定要記住:
扭傷現場如有條件應立即冰敷,
視情況輕重送醫院或回宿營地處理。如果沒有來得及冰敷,
當日或第二天可能會出現水腫,建議抬高受傷腿休息。
在沒有明顯消腫前儘量不要讓受傷腳著地,
有條件就保持受傷腳抬高(一般高於心髒)。
同時輔助以理療,在宿營地用熱水燙腳,有助於散淤。
如果宿營地附近有針對扭傷治療的噴霧劑出售,
可以用它配合治療,效果很好。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