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不是登山女生,在香港沒怎麼去登山或者走步道,
對於登山的知識是一曉不通。
自從三年前,胡裡胡塗地跟隨了一群台灣朋友去登合歡山後,
登台灣高山成了我們的年度活動,慢慢地,
對於登山多了認知,然後我才知道,
自己對於怎樣在野外存活,是多麼無知。
香港沒有像台灣有三千海拔以上的高山,也鮮有要去兩天以上的登山之旅,
大部分香港人可能也沒怎麼試過背大背包,
然後走兩、三天山路的經驗。2015年一趟四天三夜的台東嘉明湖之旅,
下山之後,身體累到已不是自己時,回想山上每分每秒,
讓我突然想到,如果把香港人,或者只活動在城市的人,
丟在高山上,我猜絕大部分人都不知如何保溫保命。
每次登台灣高山,我都付出全部意志與體力,原來不只可以看到連綿山海,
與雲海並排而行,還讓我重新學習生存的基本,
以及一些老掉牙的人生道理。
★
坐下休息,請穿上防風保暖外套
劇烈運動過後,流汗喘氣在所難免,坐下稍事休息,
很多人很自然地會脫下衣服散熱,有外套脫外套,
有上衣脫上衣(只限男生唷!),
但在高山上萬萬不可,我曾這樣做,
立即給隊友命令「立即穿上外套!」
當人在大量運動時,身體流汗並發熱,整個身體正處於興奮的狀態,
當坐下休息時,正在運轉的身體慢慢停下來,流汗又在加速把身體的熱能蒸發,
那就很容易在不察覺下讓自己失溫,這就是為什麼休息時,
流汗減少,要把保暖或防風的衣物穿上,因為身體保持乾燥才更能保住體溫。
★
高山上戴帽,不是為造型,而是為保命
我是短髮女生,不愛載帽,總覺得帽子把短髮蓋住不好看。
前年的登山活動是走能高越嶺古道,當時我沒有準備帽子或頭巾,
隊友一直提醒要裹著頭,我只好套上外套的帽子。
無知的我,不知為何要護頭,後來才知道,
人體很多體熱都是從頭部散發,
所以為什麼在下雪嚴寒天要戴毛冷帽,
保持頭部溫暖,體熱也更能保持。
當我在嘉明湖的第一夜,睡在不太保暖的薄羽絨睡袋,
即使已穿著羽絨外套,外套帽子套在頭上,還是一直不太暖,
後來不敢怠慢,爬起來從背包找出冷帽戴上,
真的,過了一會,我才開始感到暖和一點點。
從此,我不敢讓我的頭在高海拔上吹冷風,
在嘉明湖的四天,gortex帽子一直「不離頭」。
★
執拾背包,重的東西不是放最底部,而是靠背部
我也不知什麼時候得來的知識,
重的東西會放在背包最底層,但原來這是錯的。
登山的背包少說都有10公斤或以上,三天、
四天的衣物與食物,還有睡袋、瓦斯爐、鍋子等。
執拾背包時,不常用較輕的物品如睡袋及衣物,
才是放在最底部,重物如瓦斯爐,是放在靠背部的位置,
輕的物品是放在近背包的表面及最上層。
當重物靠近背部時,背包上肩後,才不會因外層過重而把人的重心往後拉。
請記著,登山背包怎樣放都是重,
只是有技巧地「打包」,
背在身上時,才能讓背包發揮分散重量的功能。
★
上山不容易,下山更難
從小便聽到的俗語:「上山容易,落山難」,還沒登山前,
一直不明白,總覺得上樓梯或斜路,怎麼都比「落斜」喘氣及累吧。
直到前年走完能高越嶺古道後,我才明白前人實在太有智慧。
上山斜路當然很累,如果平日沒有足夠運動,就像我,
不只容易氣喘,肌肉能力不夠強,很快累到沒力。
當下山時以為會輕鬆一些,猶記得走其中一段路,
呈「之」字形,先是一段45度超斜下坡路,轉個彎再接一段大斜下坡路,
就這樣沒完沒了的下坡路,膝蓋與小腿又累又酸,
而且下斜路時全身重量壓在下身,雙腳承受很大壓力,
人向前傾,十隻腳趾往鞋頭擠壓,十級痛楚,苦不堪言。
去年的嘉明湖之旅,我學乖了,
下山時穿兩雙襪子,有隊友更穿三雙,保護腳趾免受壓力。
★
登山前請做「睡寶寶」
我是晚睡人,亦不怎麼喜歡睡覺,睡太多反而會感覺很累。
不過出發登高山前,我都盡量乖乖地做「睡寶寶」。
為什麼?
睡眠不足,會加速高山症出現。
★
想有欣賞高山美景的資格,請先做好體力訓練
每次從台灣的高山回來,
朋友看到那些漫天雲海與連綿山海的相片,紛紛跟我說怎麼這麼美,
然後嚷著說很想去,特別是這次嘉明湖之旅,湛藍的嘉明湖,
座落在綠草悠悠的高山草坡中,美得太不真實,
美得如明信片被修圖的風景,確是一生人應該要親眼欣賞的美景。
可是每當朋友說:
「我要去!」我會立即問,「平時你有去登山嗎?」
「有試過揹大背包嗎?10公斤以上,要揹著它一日內走十多公里高低起伏的山路,撐得住嗎?」
「平日有常做運動嗎?」
我是一個蠻好的反面教材,平日有少量運動,工作忙或無事忙,
只在周末有時間去做做運動,但也沒有做很長時間,
所以雙腿肌肉耐力很弱,很容易喘不過氣,每次登台灣高山,
都必定累到瘋,太多次幾乎撐不下去,
意志與體力跌到最低點,崩潰大哭,邊走邊哭,哭著登山已成了我的標記。
哭,只是丟臉,不過更重要是,走不下去會拖累隊友,
大家也有重如石頭的背包,怎能幫你揹呢?
走不動,難道要隊友背你下山嗎?
只要不是嚴重受傷,
說得誇張一點,就算要滾,也要靠你自己滾下山。
登高山不是走步道,超級陡斜、亂石、樹根泥濘、落石崩塌,
什麼狀況都有,不想哭著走,不想拖累隊友,不想弄傷自己,
請平日常做運動,訓練自己的耐力、肌力與體力,做好登山的準備。
★
自己的垃圾自己帶下山掉
三千海拔的高山,是一個沒什麼服務、亦不便利的空間,
沒有便利店,沒有自動供水,沒有煤氣與供電設施,當然也沒有垃圾桶,
沒有定時收集垃圾的服務,所以,自己的垃圾要自己帶下山,
否則你亂掉,他也亂掉,多美麗的高山風景,
都會被不負責任的人們給毀掉。我們會帶備垃圾袋,
所有垃圾掉進去,綁在背包上,
跟隨我們整個登山旅程,直到走下山才丟掉。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說,人是很渺少,特別在大自然面前,
無論是幾百米的山峰,還是三千、五千海拔的高山,
人類是去登走,而不是去征服它,因為山嶽會用自然環境的萬千變化,
讓你明白不能自以為是,不能心存不尊重,只要好好準備,
壯麗山海天地的絕色美景,會好好報答你,並且,會讓你對登山愛上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3144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