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戶外百科 】登山步法

Asen| 2016-10-01| 檢舉

登山步法

背著背包在崎嶇起伏的山徑上長時間行走,

對體能及生理上的影響,絕不同於一般平地或道路的健行活動。

若能運用一些技巧,並掌握些許要領,

將可避免疲勞,增加登山賞景的快意與心情,

並降低運動傷害,延長登山生命。

走路這件事,自幼脫離學步車後,就再也沒人教過。

但正確的走路步法或稱之為技巧,卻是安全登山中極其重要的一環。

不同款式的汽車有不同的安全速度,亦即最佳的經濟速度,

部分小型轎車在每小時60公里時,引擎工作最為經濟,燃燒充分且污染小。

人也因體力不同而有不同的安全(經濟)速度,走得越快所消耗的能量自然增加,

同時也會增加疲累感,但與汽車相同,並非走得慢就比較省油、

省力,如何保持最佳速度前進,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況,

才能充分享受登山之樂。



無負重於平地步行,每小時3至4公里,

是最省力的走路速度,但登山時山徑起伏,

又背負背包,因此安全速度,須依山徑狀況、

背負重量及自身感受加以調節。

有經驗的嚮導在登山口通常會告訴初登山者「按自己的步伐走」,

也就是要其找到最佳的安全(經濟)速度。

以下幾個步法,供初學者自行練習,也可供領隊、嚮導引導入門者之參考。



平地緩坡之步法

登山時遇平地或緩坡雖然較為安全,但若不注意亦可能導致危險及運動傷害。

為避免傷害,

步行時讓兩腳掌平貼地面增加摩擦力,體重平均分散於腳底,

保持安全速度前進,不要緊跟著前人腳步,稍有落隊,

切勿突然加快腳步。將視線維持在4至6步的距離,

注意前方狀況,避免踩踏潮濕之石頭、樹根或窪地。



他人超越時

若山徑寬度容許,維持安全速度靠山壁,讓其超越。

若山徑狹窄,可稍微側身讓其超越,再維持安全速度前進。

倘與本隊伍距離過遠,仍要克制腳步,避免不自主的加快,

若押隊認為落隊者之速度已不符整體隊伍之安全速度時,

則協調其他隊員減輕其背包重量或調整隊伍編組,同時告知領隊。



上坡步法

汽車上坡時要換低速檔,

自排車也會自動降檔,登山遇上坡時,也要放慢速度。

坡度愈陡,所消耗的能量愈多,

因此放慢速度,找到上坡的最佳的安全(經濟)速度。



上坡時兩腳掌亦須平貼地面,以增加摩擦力,但無階梯地面較傾斜時,

腳踝受力就會大幅增加,長時間將導致足踝受壓迫而疲勞,

此時可適時利用坡上的石頭或樹根作為腳後跟的踏點,以減輕足踝的壓力。



長時間的上坡路,也會造成大腿肌肉的疲累,

將後腿打直以腳骨撐住身體重量,

讓前腳略微休息,再交互上登,放慢速度,縮小步幅,

確定後腳確實打直後,再提腳向前踏出,此一步法稱之為「休息步法」。

使用休息步法時,上身須保持正直,

切勿將手置於前腳膝上或將身體前傾或後仰。



下坡步法

「上山容易,下山難」,這是領隊、嚮導在下山前常提醒的注意語。

下山難不只是地形因素,關節的衝擊及心理的輕忽亦是危害的來源。

初登山者下坡時都會用較快的速度,

但遇到障礙,又得突然減速,時而加速、

時而減速或時而停止,不但容易疲勞且極易導致膝關節的傷害。



另下坡時由於加速度的關係,腳會自然向前伸出,

此時要先看清前一踏腳點或路況,以避免踩空。正確的下坡步法,

將身體微微向前傾,

不可前後左右搖晃,仔細看清楚下一步,

將雙腳稍微外八,一步一步的往下走,

後腳隨著加速度向前外八踏出,鞋底和上坡一樣貼緊地面,

並維持一定的安全速度,將可降膝關節受傷與滑倒的機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28469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