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騎行過後,手部是否曾有過麻痹、刺痛、無力的感覺呢?
假如你的答案是YES,
那你可能就犯了手部過度使用的問題,
運動傷害分為急性傷害(acute injury)與累積性傷害(overuse injury )兩種,
手部的問題便占了累積型傷害的大宗,
最常見的狀況為手握把麻痹(handlebar palsy)與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兩種。
認識騎車時常見的運動傷害,
其實,只要透過動作的調整和裝備的使用,就能幫助你遠離傷痛發生哦!
一、手握把麻痹(handlebar palsy)
手握把麻痹在自行車運動當中很常見。
俗稱「手握把麻痹」的症狀,名為尺骨神經病變(Ulnar neuropathy),
顧名思義,是因為壓迫尺骨神經所造成。
尺骨神經控制你的無名指和小指,主掌手部的肌肉功能,
抓握車手把時,壓迫尺骨神經的狀況,
無論在休閒或競賽型的車友身上都經常發生,主因為抓握下把時,
尺骨神經的過度延伸,
導致手部出現麻痹、無力,無名指或小指發生疼痛的狀況。
這些症狀不僅會個別來敲門,還可能同時來報到,
演變為數日到長期的情形,雖然煩人,不過倒不一定需要手術治療。
只要透過適當的休息、配合伸展運動和消炎藥物的使用,
就能達到緩解的功效;騎行時,調整抓握車手把的姿勢與力道,
則可以幫助避免復發的狀況再次發生。
二、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俗稱滑鼠手的腕隧道症候群,雖然不如手握把麻痹那麼普遍,
但在生活中的各行各業卻是屢見不鮮,舉凡鋼琴家、
木工等需重複使用到手腕的職業類別,都應特別注意腕隧道症候群。
對公路自行車愛好者來說,主要原因是因為抓握平把時,
壓力直接傳達到主控拇指、食指、
中指及一部分無名指的正中神經(Median nerve)所致,
造成手麻、手指疼痛、無力的情況,車友們應該也不陌生。
手握把麻痹症,是由拇指、食指、中指及一部分無名指的正中神經(Median nerve)所致。
其實,只要透過的調校,如車手把、坐墊、踏板的調整,
配合正確的騎乘姿勢,騎車時不要把全身的力量都施加在雙手和手腕上,
就可以避免手部不適的情況發生;此外,
長時間的競輪下,別忘了停下來休息一會兒,
並且多調整騎行時的手部姿勢,會是不錯的開始!
小提醒:
試著把重量放在手掌外圍,而不是手掌正中心的部位。
器材部分,選用手把帶或佩戴手套,
都能有效減少能量直接傳導到手部;此外,
騎行前完成手部與腕部的伸展運動,就可以在上路後對抗運動時的壓力哦!
騎行觀念謹記在心,痛快飆汗之餘,
假如真的出現類似症狀,車友可以到神經外科掛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