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兩千年的圖解壽司史

分享知識| 2016-09-19| 檢舉

「每個世代的壽司,都是那個時代的縮影。」Isassi 說。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沿革,壽司才演變成我們今天在壽司店看到的模樣。

你對壽司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為什麼所費不貲的鮪魚肚,早年被丟進田裡當堆肥?壽司到底為什麼要用醋飯呢?FIRST WE FEAST 請到魚生專家 Yoko Isassi 漫談壽司演變史,也詳細解答這些提問。詳盡的整理讓你看之後,五代壽司都能如數家珍!

第一代:熟壽司(熟れ壽司)

魚和米飯放置在木桶中發酵,刮除米粒,僅食用醃魚。

起源:西元前三世紀,中國南方

準備時間:一年

現在在哪裡還吃得到:日本琵琶湖一帶

第一代的壽司透過醃漬手法製成,「中國南部和日本某些地區雨季過後,湖水上漲造成稻田淹水,這時就會有魚隻游進田裡。」Isassi 說,「醃漬的作用在於保存數量過多吃不完的魚肉。」儘管相關文獻不多, Isassi 表示「鮨」代表用鹽醃漬的魚,最早在西元前 3 – 5 世紀中文字典中便有記載,而「鮓」指的是用鹽和米醃漬而成的魚,出現在西元第二世紀。這就是壽司最初的雛形。

「當時常見的是醃鯉魚,剖開魚肚抹上鹽,在木桶中醃漬幾個月,鹽刮除之後,將米粒塞進魚肚裡。」一打塞滿米粒的魚隻放入木桶中,以大石頭加壓,一年過後,才會將魚取出食用。「那時候人們不吃魚肚的米,只吃魚肉。」這種做法傳入了日本,但在北方民族統治中國後,此法在中國本地便不再盛行。「即使到今天,米鹽醃魚仍流傳於雲南、泰北一帶。」Isassi 說。

第二代:半熟壽司(半熟れ壽司)

木桶醃漬而成的魚肉、米飯

起源:西元十四世紀前,日本

準備時間:一~四周

現在在哪裡還吃得到:日本和歌山

半熟壽司和熟壽司之間唯一的差別就是醃漬時間的長短。「比起熟壽司要醃一整年,半熟壽司在一個月之後就撬開木桶完成醃漬」Isassi 說。人們也不再丟棄米飯,而是將米和魚一塊吃下肚。「米粒因為乳酸而帶有酸味,到了這個時代,人們開始欣賞享受這種醋酸滋味,很可能與十三世紀日本醋業興盛有關。」

第三代:速熟壽司 (早なれずし)

木箱壓醃魚醋飯,即壓壽司

起源:十四~十八世紀,日本

準備時間:幾小時~幾天

現在在哪裡還吃得到:大阪、奈良、東京、富山

到了十八世紀,壽司的製作時程大幅縮減,從早先長達一年變成短短數天。「人們不再等待乳酸來轉變米粒味道,取而代之的是將醋加入米中,以模仿乳酸的酸味。」Isassi 說。一片片醃漬或煮熟的魚肉鋪在飯上,在木箱中壓蓋數小時至數天即可。每個縣都有自己的速熟壽司做法。「舉例來說,關西人喜歡用昆布煮飯,以醋和糖調味,奈良人拿柿葉包壽司,而富山人則習慣用竹葉。當時,在飯裡加糖是十分常見的做法,藉此延長壽司的保存期限。」

第四代:江戶前壽司

將魚肉置於醋飯上,全程用手製作

起源:西元十九~二十世紀早期,江戶(即東京)

準備時間:幾小時~半天

現在在哪裡還吃得到:東京

第四代壽司的發源地是現代東京,「因為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都心)密度非常高,每隔幾年就會發生火災,為了滅火、避免火勢擴散就必須拆除所有房屋。」因此,常有許多藍領工人在街頭巷尾動工。「日本街頭小吃文化就是這樣開始的,人們利用江戶灣的魚獲,快速醃漬後再放在醋飯上。人們也將鮪魚肚丟棄在田裡做堆肥,當時尚未發展出烹調處置這些食材的方法,畢竟這年代還沒有冰箱這樣的發明。最初的江戶前壽司大約是現代握壽司的三倍大。「基本上,就是一大坨飯糰配上魚肉,隨著時代演進,壽司的尺寸才變得越來越小。」Isassi 說。

第五代:現代壽司

生魚置於米飯上的握壽司、米飯在外層的反卷壽司、迴轉壽司

起源:二十世紀

準備時間:即刻可食

現在在哪裡吃得到:全球各地

二十世紀冰箱保冷技術徹底改變了壽司文化,這時候才開始流行生魚與米飯的組合,壽司也從尋常小吃變成高級料理。「在日本,大多選在特殊節日吃壽司,像我跟我家人很少在外吃壽司,因為實在不便宜。」Isassi 說。六零年代,壽司席捲全球,美國洛杉磯發明了反卷壽司(或稱裏卷),到了八零年代又吹起一股迴轉壽司風潮,而大名鼎鼎的加州卷也在此時誕生於加拿大。

細看這五大演進過程,可以觀察到除了製作方式越趨簡化,製作時間也從醃漬整整一年縮減至幾秒就能完成的握壽司。走出中國南方,壽司隨著日本飲食文化在全球興盛,成了每個國際大城市都吃得到的地球村料理。

讀到這裡,是不是很想來段壽司之旅,一路從琵琶湖的熟壽司、江戶前壽司,吃到現代的反卷壽司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26698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