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企業要做品牌?先搞清楚這3點!

分享知識| 2016-07-13| 檢舉

在餐飲業,低緯度的競爭,是品類和價格的競爭。

高緯度的競爭,是客戶的心智占領,說白了,就是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競爭,每一個餐飲企業都想做品牌,但是品牌做出來為什麼總是差強人意,或者說是有「品」無「牌」,餐企要想要做品牌,得先搞懂這幾點。

競爭的基本單位是品牌,每一個消費者,無一例外,都是以「品類」做思考,以「品牌「做選擇,單一品類能讓消費者記住的,就那麼2-3個品牌。

因為對於消費者來講:

心智容量有限:現在一周產生的信息很可能是上一周之前所有人類歷史產生的信息總和,心智是裝不下那麼多東西的。誰要想進入消費者心智,必定要進過殘酷的競爭。

心智厭惡混亂:裝進複雜和混亂的東西是很困難的。所以要簡化信息,鮮明標籤,一詞進入消費者腦海。

心智分類存儲:人們認識這個世界是分門別類的。消費者看待品牌的方式不是依行業而是看品類。

心智難以改變:消費者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分類體系,那麼品牌要進入其中,如果不能用消費者認可的分類和概念來表達,就是迫使顧客改變認知,則十分困難。

心智缺乏安全:所以我們需要提供安全感,提供零風險的承諾。品牌很大的程度上就是要消除消費者的不安。

而品牌是最簡單的和客戶溝通的重要工具。任何消費者面對任何品牌,都會問三個問題:

你是什麼?

有何不同?

何以見得?

合格的品牌,一定要用能順應客觀規律,顧客能夠理解的語言來表達「你是什麼」。品類絕對不是行業的概念,你不能說「我是做潮汕火鍋的」,就說自己是「潮汕火鍋專家」,潮汕火鍋到底是什麼?消費者並不知道。或者說潮汕火鍋這個品類的特性,消費者的普適性還並沒有那麼強的時候,消費者不能很好的理解。也是不認的。

而面對「有何不同」的問題時,差異化一定是競爭導向的,因為顧客真正想知道的是你和競爭對手、和另一個選擇相比有什麼不同。而「何以見得」則要利用消費者的心智規律(比如賣得最多的一定是好的,排隊長的餐館一定是好吃的)來進行引導,也就是提供「信任狀」。現在很多商家都已經逐步進化,從以前的「貨物出門,概不退換」發展成了「7天無條件退換」,「免費試吃」,由看家具買家具發展成了先把家具送到家裡免費體驗再決定是否購買。所以說對這三個問題的有效回答其實就是對商家品牌理解水平的最直接考驗,很多品牌都是沒法很好回答這三個基本問題的。

品牌定位確定之後要用一系列的活動去支持它,在定位理論裡面就叫做「配稱」。產品是高端的,包裝和定價都不能太廉價,選擇的渠道也需要和定位相稱。需要積極傳播,以及不斷升級品牌能夠向消費者提供的信任狀,從村裡的第一到縣裡的第一到省里的第一到全國、全世界的第一。

其實品牌這個東西並沒有那麼玄,為什麼有些諮詢機構、商學院把品牌講得那麼神秘和複雜?那是因為他們是靠這個賺錢的。而我們是一家餐飲媒體,是負責給餐飲老闆持續提供經營管理乾貨的,所以我更傾向給公司把品牌的事情講得簡單透徹,不會故弄玄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1708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