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頭一句話,激起全民創業熱潮,餐飲業作為「最無門檻」的行業,更是激起千層浪。「90後」更是其中先鋒者,他們涉足餐飲不久,卻跑得飛快。
23歲的劉永傑聯合創辦的「比逗」咖啡,兩年估值5000萬;女大學生徐莉,2013年在北京創立的魚蝦戀火鍋,短短兩年多開出10多家分店,其衍生的魚蝦快餐品牌預計在2016年達到100家;去年,1995年出生的Bobby(蔡旻辰)也在和餐飲揮揮手說,嗨,我來啦。
95後攜276萬殺入餐飲業 欲以牛腩煲闖蕩江湖
1995年出生的Bobby(蔡旻辰),一臉帥氣陽光,人也謙和,目前是深圳大學電子商務大二在校學生。2015年1月23日,創立了明火砂鍋牛腩煲品牌——食途,最近籌集了276萬,進入深圳海岸城商圈,準備布下他的「牛局」。他這一年多的摸索,也許就是年輕創業者的典型。
▲食途·砂鍋牛腩煲創始人Bobby(蔡旻辰)
1 接手瀕臨破產店面 牛腩煲單品替代潮汕菜式
爸媽開的潮菜館每天都虧損,三個月下來完全扛不住了,準備關門。可Bobby不甘心,決定自己接下這個「爛攤子」。
就在短短幾天,他決定做單品,砂鍋牛腩煲。
受到街邊一家粵式牛腩煲影響,一個小小的舖頭單靠一個牛腩煲,就能天天排隊,而且出菜那麼快。Bobby覺得這是值得借鑒的經營模式。最重要的一點是,深圳還沒有人正兒八經做!
Bobby首先在食材方面動心思。他發現本地牛肉煲燉後,多少有些黐牙,而且容易膩,於是決定換上質量更好的牛肉。他隨即找到了投資牧場的干媽,一起研究起澳洲牛肉來。最後,他把認為口感、味道、肥瘦各方面最合適的牛肋條代替了牛腩。
▲食途·砂鍋牛腩煲
搞定牛肉之前,醬汁是第一大事。說來也好笑,Bobby就是在他推崇的牛燉店裡,向師傅軟磨硬套得到一些配方。帶著配方飛奔回自己店,他又請大廚再作調整而得。
2 選址先天不足 人流等問題頻頻爆發
正當他準備一展拳腳的時候,店舖位置的缺陷暴露了,在羅湖湖貝少人問津的路上,周邊只有兩家館子,蘭州拉麵和桂林米粉,別說沒什麼餐飲氛圍,就連自己都經常會錯過。
這下他動了法子,請來自媒體大V做推廣,將「深圳第一家明砂鍋牛腩」口號打出去。誒,500多平方3000多元日營業額,直接飆升10倍,最高達到5萬元。平時餐廳日營業額還能保持在「不錯的」2~3萬。
半年過去,夏天來了,問題也來了!老化的餐廳空調不給力,類火鍋最怕悶熱,這下子,生意一落千丈。熬啊熬,2016年夏天,還是這個問題。Bobby再也不願意這樣熬下去,他發誓一定要找個像樣的地方!
3 資金不足卻想進商圈 既找投資又找眾籌
找個像樣的地方,但誰也沒想到Bobby居然來個乾坤大挪移,直接殺到深圳「海岸城」商圈!一個小年輕人,這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既求生存,又講品牌,Bobby絞盡腦汁,除了籌得足夠的租金,更要有長期的支持。他首先找到朋友和親戚,以分紅方式籌得193.5萬資金。另外,他又找到眾籌公司,籌得82.5萬。
眾籌公司的這82.5萬,據說來自200個小股東。眾籌公司和Bobby的合同有這樣一條規定:連續6個月內,如果每月盈利低於1萬元,任意一個小股東可自動撤資。
Bobby共籌得資金276萬,股份比例是這樣的:親戚朋友投資佔55%,眾籌公司佔30%,食途品牌輸出佔15%。食途Bobby作為唯一管理者。
有了這筆錢,Bobby找到了海岸城商圈的二房東。他很欣喜二房東這幫年輕人也和自己成了好朋友,並一次性簽下10年合約。目前,面積300來方的店,房租加上管理費,每月13萬。
4 創業就考慮品牌 線上線下一起來
20歲的Bobby雖然剛進餐飲業,卻已形成品牌意識。入駐主流商圈,首先就是考慮品牌效應。他請來專人設計,並要求從老店的1.0版本升級到3.0-4.0版,並保留嶺南窗花風格。
對於將來的打算,Bobby說等在深圳開四、五家後,就殺到廣州。還有大店、小店互相支持的想法。
同時,他也確定了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希望夏天生意淡的問題,能夠通過線上外賣來解決。「我在食途創立的時候,就考慮過網際網路,你看食途的Logo,兩個圓圈相交,上、下分別代表線上和線下,我一早就想好的了。」
線上運營,Bobby也已經聯繫第三方外賣平台,他的戰略是這樣的:首先覆蓋深圳幾大高校,再到店面周邊公司,一步步鋪開。
他們為什麼這麼大膽?
以Bobby為例,這些年輕餐飲創客為什麼這麼大膽,他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共通點?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紅餐網記者對Bobby的創業思路提出一些疑問。
親戚朋友、眾籌公司的投資,成為所有初期資金的來源,這能走得穩嗎?資金來源很多,卻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合夥人,這能走得遠嗎?找的是二房東,還破天荒地簽了10年合同,這裡邊會不要有蹊蹺?創業初期就考慮生存與品牌並重,這現實嗎?
2013年畢業的女大學生徐莉,去年獲得「首屆全國餐飲產業青年創新創業選拔大賽」冠軍,她創業兩年多的「魚戀蝦」火鍋品牌,目前超過10家分店,並衍生出魚蝦快餐品牌,2016年計劃開出300家。
1 模式簡單找門路磨出優勢
綜合成功創業者的經驗,易複製、低價位的單品,火鍋及類火鍋,幾乎成為他們的首選。而在食材採購方面,他們相比老餐飲人,似乎更有門路,渠道就在身邊。
深圳食途選定牛腩,特定的醬汁熬製後,客人入座,5分鐘內就能吃上牛腩煲。北京魚戀蝦選擇魚和蝦,配方配置好, 3分鐘可以出餐。這些都具有快捷、標準的特點。
人均方面,都在中低端水平,食途約80元,魚戀蝦約50元。當然,低價位並不一定代表利潤低,他們都找到食材採購的特殊渠道:食途的澳洲牛肉,創始人在投資牧場的干媽那裡可以拿到;魚戀蝦的魚和蝦,創始人的家人本身就在做批發。
2 資源豐富與專業人士聯手
年輕創業者清楚,單憑一己之力很難成事,所以會更多地考慮和專業人士合作,或是通過新型的眾籌,或是與大牌聯手。
Bobby在資金方面,除了從親戚朋友入手,還與眾籌公司合作。
徐莉通過家人的關係,認識了有多年餐飲管理經驗的北京尚品香國際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立平,而胡也成為徐莉的早期合夥人之一。在一次學術報告會上,徐莉結識了華盛智業·李光斗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李光斗,一番深談之後,李光斗也與徐莉達成合作。直到2015年上魚舫董事長陳柄霖入股魚戀蝦,徐莉的創業小團隊才算組建完成。目前,四名股東分工明確,李光斗負責品牌策劃,陳柄霖提供火鍋底料和技術支持,胡立平負責門店管理與經營,徐莉則主要負責品牌宣傳推廣。
3 重視社交吸引同齡人
餐廳不一定只是是拿來吃飯,社交也是重要的功能,年輕創業者多數都認可這點。
食途在深圳,被年輕人廣泛認識,可以說是在2015-2016的深圳跨年現場,國內第一個原創音樂節「迷笛音樂節」(Midi Festival)現身。打出「牛腩也搖滾」的口號!
魚戀蝦自行開發了網站——我敢表白網,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心理,通過網站平台,不定期舉辦「表白」活動,從而吸引消費者,擴大品牌影響力。
4 生來就是網際網路人
90後幾乎生來就是網際網路人,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往往和網際網路緊密相連。
食途一早就做好線上線下構思,將來做線上深耕。
魚戀蝦,通過開發App並結合微信服務號,打造了專屬的訂餐渠道、運營平台,形成社群,通過後續維繫,增加顧客黏性。在外賣O2O方面,目前已經與百度外賣、餓了麼、到家美食會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未來也將打造自己的外賣平台,獲得屬於自己的消費數據。
冷思考
時代賦予了90後不同的特點,他們天生具有網際網路基因,生活條件相對又比較優越,學習的渠道、身邊的資源非常多。這讓他們敢於思考,也敢於面對失敗,做事情沒包袱。
當然,他們的背後還有無數被失敗吞沒了的同齡人,那個開餐廳一年虧200萬,天台寫下「絕筆」「90後」戴琛(打臉餐飲創業!90後開餐廳一年虧200萬,天台寫下「絕筆」),你還記得嗎?
廣式茶點「一間茶館」垂死掙扎之際,創始人戴琛給創業者留下一封信,信中有這麼一段:
當電視、新聞都充斥著某某90後創業者怎麼樣怎麼樣牛逼的時候,我發現同樣作為創業者的我顯得如此卑微,從大學時期擺地攤做小販開始到現在牛逼的事情從來沒有在我身上發生過。不過作為一個90後在畢業兩年的時間裡就有了自己的兩家小店和小幾十萬存款,還是有點點小自信的。可是杯具也就從這點小自信開始的。
絕筆寫下後,「一間茶館」也關門。也許戴琛走過的每一步,此時此刻還有不少人正在踏著。不少老餐飲人,一邊在受年輕創業者啟示的同時,一邊也不是很看好,他們認為這個群體「浮躁」、「好玩」,「即便年輕有失敗的資本,但也需三思而後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