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流向讓創業成為新時期的關鍵詞,但在過去一年裡,所有創業者也都經歷了一回資本市場的過山車。
恐懼和警報迅速蔓延至一級市場。
政策走向、商業模式、團隊搭建、市場角力……太多的門檻需要跨越,太多的抉擇需要面對,沒有一種「熬」的樂觀心態,公司可能隨時會倒下。
看看走在你前面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他們在熬過一個又一個關口時經歷的磨難與練就的智慧。
關口一 |政策判斷是市場的機會,也可能是一個大坑
政策往往成為最好的創業溫床。
表面看,「雙創」浪潮熱火朝天,但政策是一個系統,盤根錯節,很多地方對創業的支持還停留在口號上。對於創業者來說,政策支持就意味著商機,搶先一步就可能贏得市場。
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和諧。當新技術、新模式對傳統格局造成衝擊之時,監管政策的變化和調整,對創業者就是一把雙刃劍。
表面看熱火朝天,也可能是一大坑。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使得網際網路+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讓擁抱網際網路成為傳統行業不約而同的姿勢。但新狀況也接踵而至。
這半年,一呼醫生董事長兼CEO馬海平的狀態不好,一呼醫生因預約掛號業務被貼上了「網絡號販子」的標籤,撞到了政策嚴打的槍口上。業務量萎縮、團隊鬥志受挫,馬海平的情緒也觸底了。
思量再三後,他從政策中又發現了新機會——國家正倡導醫師多點執業和分級診療體系,越來越多的公立醫院專家醫師在私立醫院執業。通過與私立醫院展開合作,一呼醫生的流量恢復到了春節前的一半。
貝瑞和康CEO周代星或許多少可以理解馬海平的煎熬,兩年前他的公司也因政策的變化而發展擱淺。
創業者選擇的市場縫隙,監管政策往往還不健全,甚至往往需要通過創新去突破監管的壁壘。這是市場的機遇,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坑。
監管政策有任何風吹草動,對創業者都可能意味著滅頂之災。選擇規範起跑,既考驗創業者的政策判斷力,也是進入商業叢林的第一課。
關口二 |模式選擇沒有完美的商業模式,需要邊走邊調
商業模式的選擇決定了創業者走什麼樣的路、能走多遠,可謂一念生死。
企業級服務已經成為新風口,這將是一個萬億級市場。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國內獲得融資的To B企業就超過200家,超過2014年全年融資項目數。而C端則是海量用戶、高頻的代名詞,當用戶已經被智慧型手機高度武裝之後,引爆市場似乎是分分鐘的事。
沒有完美的商業模式,需要邊走邊調。
但對創業者而言,憑藉風口和想像中的用戶來決定商業模式,顯得過於草率和盲目。實際上,在To B還是To C的十字路口,不少創業者都曾猶豫過。這取決於創業者自身的優勢與短板、投資人的態度、以及行業其他玩家怎麼出招。
2014年6月,達達上線,蒯佳祺與投資人出現了嚴重分歧,鑒於淘寶、eBay等平台的榜樣力量,投資人傾向於C2C,蒯佳祺堅持B2B。蒯佳祺的堅持讓達達成為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巨頭背後的螞蟻雄兵。
雖然搞定了投資人,但合作夥伴的動作卻讓蒯佳祺陷入了被動。O2O平台紛紛自建物流,這讓一直以中立面目示人的達達頗為尷尬。
去年10月,達達推出了自己的外賣平台派樂趣,加入外賣平台混戰。這意味著主要針對B端的達達開始了大規模的To C業務。達達官網數據顯示,派樂趣所有訂單由達達完成配送,日單量超過120萬單。
11月初,達達即完成了由DST和紅杉資本領投的D輪3億美元融資。這一變化,讓百度、美團、餓了麼等盟友反轉立場,封殺達達。或許,這也促成了今年4月京東到家與達達的合併。
創業不能一條道走到黑。沒有一家公司,在創立之初就擁有完美的商業模式。成功之後回頭看,核心產品與出發時相比往往已面目全非。調整商業模式,是創業路上難以躲過的坑。一路煎熬,每一次模式調整,考驗的都是創業者的決斷和智慧。
關口三 |速度考驗是慢走還是快跑,需要把控自己的節奏
移動網際網路加速了創業的節奏,壓縮了市場驗證和用戶積累的時間,但對創業者來說,要跟上公司發展和團隊擴張的節奏,卻不是那麼容易。
把控好屬於自己的節奏最重要
Keep創始人兼CEO王寧感同身受,並且一直注意不讓自己或者團隊成為限制公司發展的短板。公司初創團隊只有4人,目前達到100多人。20人到50、60人那段時間,王寧壓力很大,甚至心底充滿恐懼。他如此描述自己的心境,「你是在一個鄉村小路上飛馳的三輪車,突然到了城鎮公路,能不能繼續跑,要不要換車,挑戰是很大的。」
最近,58到家CEO陳小華也意識到這種恐懼。5月的一天,他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陷入沉思,之後有所頓悟。在他看來,組織文化建設聽起來很虛,其實很實,決定著公司的未來和壽命,接下來他將更多關注公司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將公司文化從牆上撤下來,要掛在心裡。
增長過快會帶來焦灼感,但若速度遲緩,創業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要面臨嚴峻考驗。選擇一路狂飆,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往前走,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用戶積累和市場擴展是一把雙刃劍,發展太慢,很可能被市場淘汰,但急速飆車非常容易失控,短時間內公司迅速變大,團隊怎麼帶、節奏如何把控,也是不小的挑戰。
關口四 |金錢戰爭燒錢做流量,小心失血過多而死
2015年的O2O大戰中,一大波公司因為失血而倒下。燒錢做流量是O2O創業公司最容易陷進去的坑。如果沒有BAT這樣的大平台成為流量入口,燒錢引流便是最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
不過,大多數O2O公司的資金儲備並不能支撐到曙光來臨的那一天。
燒錢做流量,小心失血過多而死。
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伙人劉二海直言,O2O讓大家很受傷。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姜皓天則慶幸,去年沒有投資O2O項目,沒有掉進坑。
相比之下,58到家已經相當幸運。去年10月,58到家完成3億美金A輪融資,投資方包含阿里巴巴、全球投資巨頭KKR和平安創投,估值超10億美元。
但陳小華坦承,58到家的融資「也是焦慮的」,因為這是一個有三家(阿里巴巴、平安和騰訊)萬億級投資方共同參與的投資。投資協議七八月間已經簽署,但最後交割對外發布推遲到了10月12日,每一次推遲背後都有股東間的三方博弈條款。
陳小華感覺本次融資就像當年58同城上市一般,「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當O2O成為投資人眼裡的死亡高發地帶時,創業者已經發現了令他們熱血沸騰的新大陸——人工智慧、文化體育、視頻直播……
跟當年的O2O一樣,新風口上的創業公司迅速積累了規模龐大的用戶,贏得了資本的重磅籌碼。但要將巨大的衝擊力轉變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平衡好用戶體驗和商業變現的節奏,「熬」還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13000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