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翀16歲到鄭州時,身上只有13塊錢。做服務員被罵,擺攤賣餃子被砸,靠熟人介紹才學了一手廚藝。
他先是打造了張生記陝西麵館,2013年有了17家店;2014年開了1000多平方米的紫蘇融合餐廳,不臨街不靠路連個招牌都看不到,但這家餐廳用了半年時間,每天的營業額從四千提升到了四萬元。
80塊錢起步,4年開了17家店
1995年,張翀16歲。不願待在家裡,他拿了20元錢出發去鄭州。「車票是7塊,一下車,兜里就剩13塊錢了。」
張翀跟著姨家的老表進了一個小飯館,先是服務員,半年後到後廚,擇菜、洗菜、和煤等,他板著手指說了八九個工種,「一個月的工資,50塊錢。」
張翀第一次創業是擺攤賣餃子、涼菜,啟動資金是80多元。但沒多久,附近工廠的幾個工人不滿意水餃的個頭,把這個小攤砸了。
有幾個月張翀沒工作,住在鄭州西四環柿園村,就到合租室友打工的店裡幫忙,不拿工錢就為吃頓飯。「沒錢坐公交車,走四個多小時,就為了吃頓飯。」
▲張翀怕餓,他說是吃不飽飯的時候留下的毛病
張翀好幾年沒回過家,直到老父親找到鄭州。「過年也不回去,掙不到錢,感覺回去丟人。」
後來經熟人介紹,張翀學了廚藝,也在大酒店做過廚師長。2009年,他創辦了張生記陝西麵館,到2013年底,在鄭州發展了17家店。
在張生記之前,他就計劃開一家小情調的餐廳,也想去北上廣試試。「去北京798裡開一家,看看咱河南人開的餐廳,能不能在一線城市生存。」
不靠街不臨路,5個維度吸引回頭客
2014年的國慶節,紫蘇融合餐廳開業,位置鄭州三環外的建業五棟大樓一層。
這個店開始並不被人看好。首先,五棟大樓剛剛投入使用,入住率不足20%;其次,紫蘇餐廳不臨路不靠街,大路上走過連招牌都看不到,附近倒是有一個購物中心,但裡面有海底撈、土大力、拿渡等餐飲品牌,逛街的人過不來。
然而,紫蘇餐廳還是火起來了,經過最初一段時間的冷清,用了6個月時間,紫蘇每天的營業額從四千提到了四萬元。
紅餐網記者採訪張翀後,發現了營業額提升的5個秘密。
1.環境
25噸鋼刻出的溫柔時光
走進紫蘇餐廳,迎面而來的有兩扇木門,很沉。張翀告訴紅餐網記者,這門的材質是榆木,城市裡找不到,他發動了老父親,一點一點從農村收來的。
這間1000多平方米的餐廳,到處可以看到榆木的影子,門、桌子、椅子都是。
另一個隨處可見的元素,是鋼。餐位的隔斷、餐廳的吊頂、包間的門牌都是各式的鋼板。「上面的鏤空、地板的花紋,都是請師傅雕刻的,裝修下來用了25噸。」
▲笨重的鋼,與小清新並不違和
餐廳裡擺放的大大小小的壇罐,同樣花費了張翀很多心血。「市場上可以買來的罐子,都是上了釉和色彩的,太艷麗,我在南方找的製作師傅,要的就是手工製作,不上任何色彩。」
原本給人以「粗糙」感覺的鋼和土,經過組合和燈光設計,讓紫蘇餐廳看上去既有力量,又有溫柔。
如此大代價的裝修,好多人都以為張翀瘋了,但張翀明白,用心才能打造競爭壁壘,「25噸鋼,即使別人想複製,也搞不來。」
2.菜單
主題菜單5000份一換,每次淘汰5道菜
走進一家餐廳,最先看到的是環境和服務員,其次,可能就是菜單了。
菜單,原本只是一紙印刷品,告訴消費者餐廳裡的菜餚和價位,但現在,這張紙的作用可能遠遠超出了一個告知的範疇。
紫蘇餐廳的菜單一直是有主題的。比如,張翀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當幸福來敲門》,他便在菜單上印上了電影海報,餐廳的投影儀也重複播出這部電影。如此一來,走進餐廳吃飯的客人眼前一亮,從視覺、聽覺都找到了契合點。
▲紫蘇使用過的菜單,最新的是6.1啟用的夏季主題
當然,張翀選擇的這些主題都有比較高的認可度,比如大白主題、碟中諜主題。《速度與激情7》因為保羅·沃克的離世引發了巨大關注,紫蘇餐廳的菜單也順勢推出了速7主題。
張翀說,要給與客人一定的新鮮度,所以每個主題的菜單每次只印刷5000份,用完就換新的。而這個週期內,餐廳也會研發新的菜品,並對已有的菜品做評估。「銷量排名後五位的菜品,在新的菜單中就見不到了。」
3.產品
融合菜系,好吃+品質才是王道
有人質疑,認為融合餐廳沒有菜系的特色,但張翀說,現在年輕人的認知裡,對於菜系的認知越來越弱,他們對於菜的評價標準,變成了好吃,附帶好玩。
紫蘇餐廳裡,粵菜、川菜、杭幫菜都可以吃到,但都帶有一些變化。做蝦時,什麼調料都不加,只用海鹽覆蓋,焗熟,蝦肉很新鮮;常見的煎餅,會放在牛皮紙上,就有了文藝範兒;底下碼上兩排豆角,上面覆蓋以薄薄的藕片,配以蒜末和湯汁就端上了桌,名字就叫「我的素」……
▲紫甦的菜品注重美觀,更注重品質
當然,張翀也不認為餐廳只靠花哨的擺盤和調皮的菜名就能做成功,師傅的功力同樣重要。「我們不要求一個廚師會做很多菜,而是希望他們每個人都能把幾道菜做精。講究的是我們的腦子加廚師的雙手,從菜品搭配到擺盤上桌,都是經過我們討論的。」
在紫蘇餐廳第一版菜譜上,菜品、湯和甜點加起來,有150多道。「每一天的備菜都要下功夫,我們做到了零庫存,每一天顧客吃到的都是新鮮的食材。」
4.營銷
新媒體擴散,用口碑撬動吃貨
在紫蘇餐廳啟動之前,張翀說自己一直在潛水,而且潛得有點深。
具體來說,就是沒怎麼做過營銷。張翀說,可能因為自己是從廚房做出來的,一直以來對產品都較為重視,對於營銷看得比較弱。「那個時候做餐飲的,對於營銷好像都不太重視。」
紫蘇餐廳之後,他希望能傳達出自己的聲音。在紫蘇餐廳的門頭上方,後來加上了「用匠心才會做出好菜」,張翀說,在表達之前,一定要先給自己定個原則,做得到的再說出來。
▲精準的網際網路工具,才能為餐廳帶來更好的口碑
張翀對平台的選擇很精準。紫蘇餐廳開業的時候,正是餐飲新媒體發展的巔峰期。鄭州餐飲圈的新媒體大號,幾乎都去紫蘇餐廳做過美食探店,紫甦的定位和呈現狀態,被吃貨們在朋友圈一次次傳播,積累了很好的口碑效應。
除此外,餐廳會針對會員策劃一些活動。2015年的情人節,情侶們忙著約會,一大撥單身男女就聚在紫蘇餐廳,一起過了個沒有情人但很快樂的節日。
5.服務
不學海底撈,熱情但有距離
在大眾點評上,有些網友評價,認為紫蘇餐廳的服務員比較「冷」,表現在如果不按服務鈴,她們就不會主動過來。
「這也算是我們的一種特色吧。」張翀說,紫蘇餐廳追求一種有距離感的熱情服務。
紫蘇餐廳的茶水是自助的,消過毒的水杯和茶壺定點放在幾個地方,客人按需索取;每張餐桌上都有服務鈴,用餐過程中有疑問,按一下,很快就會有服務員上前。
▲客人用餐的時候,服務員就在不遠的地方
紫蘇餐廳的目標消費者是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並且偏於商務人士。張翀分析認為,首先年輕人用餐時不喜歡被打擾,其次,這部分人群在用餐過程中會談及生意場上的事情,服務員頻繁地上前詢問一些事情,會讓他們的談話變得不自然。
「海底撈那種服務,當然是有它的好處,但放在我們這裡不適用。」張翀以自己為例,說去一個餐廳用餐時,就不太喜歡過度的服務。而具體到紫蘇,他還是希望有些自己的特色比較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12983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