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壽司之神!!匠心?是拯救餐飲行業的良藥嗎?

分享知識| 2016-06-13| 檢舉

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極致匠心給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的中國的餐飲業重重的一記耳光。一時之間,似乎全世界都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餐飲人,匠心才是餐飲創業者應該最先懷揣著的信仰和思想。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業者們一哄而上,餐飲業成為眾多創業者的硝煙瀰漫主戰場。在投機與浮躁的背後,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刷新著人性和道德的下限。利益薰心固然有千百般不是,但是一味強調極致匠心無疑是眾多餐飲創業者的綁架。

不得不承認,現代人的匠心在流失

日本的匠人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匠人們擁有極強的自尊心。對於他們來說,工作做得好壞事關自己的人格榮辱。也是為此,「日本製造」成為了精細、品質的代名詞,成為「日本匠造」。例如在餐飲界,日本的拉麵師傅會穿戴得非常講究,心懷虔誠,拉麵煮好後還要一絲不苟地擺放上半片雞蛋、一枚海苔,然後再用叉燒肉精緻地圍出「一朵花」 ,這已然可以稱之為「作品」。與之對比的是在中國,光個膀子掛條毛巾,邊拉麵邊擦汗的場景隨處可見,而他們的生意也照樣非常紅火。事實就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行業的發展,那種追求最原始、最純粹的匠心態度正在慢慢流失。而越來越多的餐飲人,被現代化的網際網路+、O2O、大數據、顛覆式創新、社群經濟等等眾多不明覺厲的新概念攪得暈頭轉向,顛倒了主次,忘了自己是誰、自己的行業是什麼、自己的使命是什麼?

談「匠心」,先穩住創業夢吧!

餐飲在外界看來被普遍認知為是一個「門檻低」的行業,眾多創業者也把這個看似無需經驗的行業作為首選,講難聽點,他們就是「門外漢」!傳統的餐飲創業方式無外乎兩種:一、自己有食品製作的技術,口碑也好,想以此作為經濟來源;二、自己幾乎沒有任何核心技術,因此選擇加盟現有成功品牌這種比較穩妥的方式,以此換取一系列食品加工製作的標準化流程,一套並不一定完善的運營方案,一堆凌駕於創業者現有認知之上的管理理念。這兩種方式的共同點是:創業者對於如何經營是沒有實際經驗的,有的只是對未來的期待和理想化的經營想法,當他們進入餐飲業後,會發現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不停地找上門,昨天是證照辦不下來,今天可能是被裝修隊坑,防水沒有做好,明天又會有顧客找茬,後天是某個甚至某幾個員工要求離職,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在刷新。當他們因為原本承載了自己太多的理想化創業夢正在慢慢破碎而心力交瘁的時候,再跟他們去談「匠心」,醒醒吧,他們要先保證的是自己的店鋪存活下來!

談「匠心」,你有資本麼?

殘酷的是,我們正處在一個年薪可能都買不起北上廣幾平米廁所的年代,商舖和住房租金的飆升,隨之帶來人工成本的上漲,CPI不斷刷新著新高,再加上在團購、外賣等網際網路平台驅使下,餐飲市場打起了價格戰,原本已經不算高的利潤被進一步壓縮,保證收支平衡都已成為眾多創業者們想破腦袋都需要攻克的壁壘。北京上海每天都會有兩三百家餐飲店鋪在關閉,雖然據統計,今年開店數量大於閉店數量,但是這只是一個更替而已,一段時間之後又會倒下另外一批人。在這種大環境下,再去期盼餐飲創業者去精挑細選食材,不斷去嘗試幾滴醬油對於整個菜品口味的影響,無疑是癡人說夢。所謂經營,核心就是盈利,整個紛亂大環境就夠創業者們喝一壺的了,談何匠心?

「匠心」其實是大部分創業者的後置理想

當然從人性角度出發,大多數餐飲創業者當然是希望自己的食品可以獲得大眾味蕾的強烈認可,潛意識裡,他們都懷揣著一顆匠心,只不過殘酷的環境和生存的本能導致了匠心被排在了整個鏈條的末端,人總是在活著之後才會想著怎麼去活。

所以說,有「麵包」才配談夢想,在經營成功的前提之下,一個餐飲企業才有資本和想法去更好地談匠心,去喚醒人對於食物最原始、最純粹的追求。

相反無視匠心的做法顯然也是死路一條。而在網際網路思維的衝擊下,我們看到了一種現象,幾乎好多人在抱怨某一家店不是很好吃,但是就是很火,繼而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開始追求所謂的特立獨行,個性要足,噱頭要大,然而他們並未去探究這家店火的真正抓住消費者心理的做法。現代餐飲,拼的是品質、環境、服務等綜合能力,忽視任何一方面就像木桶短板效應,結局只能是悲劇收場。

結語

在餐飲界,匠心絕對值得去守護,但是不一定適用於經營。保證食品安全並非匠心,這是根本。服務周到也是根本,宣傳到位也是根本。而那些一直對食物懷有敬畏之心,不為環境所動去單純守護一門技藝的現像也畢竟不是主流。少一些對匠心的苛求,先做好各個方面的根本,才是單打獨鬥的餐飲創業者應該走的正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1266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