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物體通過銀河系中心附近,八十年前的預言應驗令人不敢相信

大約在八十年前,時間為1932年,荷蘭天文學家Jan Oort估算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問題時發現它們出現的時間很短暫。根據恆星忽沉忽浮的現象,Oort計算出應該有兩倍的物質在用引力推動它們。他假設存在隱藏的黑暗物質以彌補其中的質量差,並推測它們肯定集中在一個磁碟上,以此來解釋恆星的怪異運動。緊接著第二年,天文學家Fritz Zwicky在1933年從銀河系幾個恆星系統的相對運動中推斷出黑暗物質群的存在。

如今這個假設已經應驗了,2000年,Oort當年對銀河系進行恆星觀測時確定了這些失蹤的質量包含暗弱的恆星、氣體和塵埃。我們現在稱這些黑暗磁碟為暗物質,八十年的暗示表明不管暗物質是什麼,它是由星系周圍的球狀雲形成的,被稱為「光環」。

黑暗物質盤的想法從未從人們的腦海中完全消失。最近,哈佛大學的一位物理教授Lisa Randall再次提起物質盤理論,並認為它在銀河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Randall及其合作者自從2013年提出模型之後,一直認為暗物質盤可以解釋從銀河中心發出的伽瑪射線、圍繞仙女座和銀河系的矮星系的平面分布,甚至彗星撞擊的周期性事件以及地球上物種的滅絕。但有天體物理學家提出質疑,認為銀河系的總質量和恆星的擺動運動匹配得太好,以致於不能為暗物質盤留下空間。但更多的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處於絕對統治地位,因為整個宇宙中的可見物質僅為4%,剩下全部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那麼八十年前的假設如今被驗證意味著什麼,這是我們所關注的,暗物質盤被認為存在後直接對人類構成影響的是彗星、小行星的軌道異常。由於我們無法觀測到暗物質群何時接近太陽系所在銀河系邊緣區域,一旦它們抵近,產生的引力干擾很容易讓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上的彗星、小行星脫離軌道,進而進入太陽系內側,增加小行星撞擊的機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12147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