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夏天火鍋不火'似乎已經成為行業共識,更有甚者把這個所謂的共識當成是夏季營業額下滑的原因。在火鍋的集中地,就是存在著這樣一批火鍋品牌,在所謂的淡季也能掙得盆滿缽滿。」
在許多掌柜看來夏天是火鍋的淡季,不可否認,這個說法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火鍋是個多人餐,因為夏天天氣炎熱很難把人約齊湊一桌;再者,火鍋本身的「火」屬性,讓人想想都熱。對於我國的多數地區來說,夏天確實是火鍋的淡季,甚至在北上等一線城市,有一些火鍋外送品牌就是基於這個「門店火鍋夏季痛點」而衍生出來。
(2015年火鍋商戶滲透率為7.3%)
但我國西南腹地的行情,卻恰恰相反。在這些個重度火鍋愛好者集中地,天氣越熱,火鍋店生意反而越好。基於這種現象,某些我熟識的川地掌柜,甚至會在十一過後把門店轉出去,過完五一又收回來自己做火鍋,只掙夏季錢。
(5-10月,反而是重慶火鍋的旺季)
那為啥西南地區的火鍋在夏天反而更旺呢?
秘籍一:產品的實用價值
西南多盆地,夏季更濕熱,當地人體內濕氣聚集,吃火鍋可以促進體內潮氣和濕氣的排出,吃了火鍋自然「巴適」,所以川地人吃火鍋實際上是為了自身身體的健康,這是一種可以被廣泛複製的實用價值,它並不僅僅適用於川地。
舉個栗子,廣東地區的火鍋滲透率不足7%,相較重慶20%的火鍋滲透率差距不可謂不大。可東來順在廣東深圳開的幾家店,夏天生意卻非常火爆,原因就在於它發掘了產品的健康價值,並通過傳播渠道宣傳這種理念。
夏天氣溫高,人容易出汗、勞累而且喜歡吃冷飲、吹冷氣,耗氧很多,消耗其實比其他季節更大。在中醫理論里,羊肉屬於滋陰類食品,正所謂要陰陽均衡,春夏滋陰,秋冬壯陽,夏天吃羊肉就能達到補充體力的效果,而且羊肉性溫,內含15種胺基酸,所以無論什麼季節吃都不會上火。
伏天進補 、提神解疲、營養健康等元素都可以成為你為產品的代言。而除了健康理念之外,你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出新的火鍋產品,使之符合當地的氣候或消費習慣,比如冰淇淋火鍋、冰火鍋、水果火鍋、清湯鍋底等。
秘籍二:情緒共鳴+社交貨幣=高喚醒度的
重慶的火鍋滲透率達到20%,領先全國。平均每5家餐廳就有一家是火鍋店,當地人越熱越吃火鍋,實際上是一種地方「性情」。
有重慶人這樣解讀自己的性情:「重慶崽兒嚇不倒,哄得住,好哄。」因為他們生活在高山大河中,已習慣了皮肉之苦,是骨子裡的服軟不服硬,你只能順毛捋,所以夏天吃火鍋剛好符合他們的性情。
但這種性情看似地方特色鮮明,實際上也是可以複製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的形成和廣泛被認可,實際上是一種情感的共享,情緒的共鳴。當夏天吃火鍋成為了一種引以自豪的事情,這種行為實際上也就成為了社交貨幣,因為它符合當地人對自我的性情認同,在社交的過程中也是一種炫耀的資本。
當你認識到川地人夏季吃火鍋的情感真相,就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款高喚醒度的SLOGAN來激活不同地域的顧客,但它一定要符合當地的風土人情。
秘籍三:趁著「休戰」打磨品牌!練內功!
火鍋界大佬的「夏季」經營策略實際上是「無為」,因為它們從來沒有中斷過對品牌勢能的打磨。
因此,在夏天海底撈依舊是排隊的,巴奴的銷售數據也在同比增長。海底撈自不必說,在穩定的口感下,它的服務反倒成為消費者心智中的第一印象。而據巴奴的運營人員介紹,品牌勢能的提升是巴奴淡季不淡的關鍵原因。
(巴奴借勢海底撈讓自己火了一把)
「旺季取利,淡季取勢",這或許就是它們夏季依舊旺的秘訣。取利,就是要奪取最大的銷量,獲取最大的收益;取勢,則是獲取制高點,爭取有價值的東西,包括經營人氣、顧客口碑、品牌知名度,從而建立長期的戰略優勢。
這「勢」和「利」相輔相成,沒有淡季的「勢」作為鋪墊,就很難獲得旺季的「利」;而沒有旺季的「利」,也無法支撐餐廳在淡季里去取得所需要的「勢」。
大佬們無論淡旺季都在堅持打磨品牌特性,因此「夏季」的火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營銷≠促銷
有人曾提出以冬養夏,夏季只能做降價促銷以此維持流量。豈不知這樣做貽害無窮,隨著消費理念的升級,降價不僅難以讓消費者買帳,而且會對品牌造成傷害死得更快。消費者關注的點,實際上是你的產品究竟能給他帶來什麼實用價值,以此為關鍵點的營銷才是你應當做的。
2「夏季」莫忘提升內功
口碑是絕對也是唯一的品牌傳播方式,其它都是「術」,在這個階段,需要重點注意:1、老客戶的維護 2、新客源的開發3、品牌形象的塑造。相對輕視收益率,更重視上座率和顧客的滿意度,終而實現旺季取利以及全年的收益目標。
3保障食品安全
真正的重度火鍋用戶,不會因為季節而放棄火鍋,他們最害怕的是夏天食物不新鮮。65%的中產階級人群認為「健康」是他們的第一飲食需求,夏天對生鮮食材的儲存要求更高,這時候拼的就是內功,拼的就是責任!誰先倒下誰先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11772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