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幾十年糯米粽子,這樣的你吃過嗎?

分享知識| 2016-05-24| 檢舉

詩經《七月》中有這麼一句詩: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其中就說到我國最古老五大穀物之一——黍。

端午節將近,又是鋪天蓋地的糯米粽!

要不,今年,來點不一樣的?

我對端午節再熟悉不過,因為那天是我的生日。

對於端午的一切,自然都愛,特別是粽子。

端午節基本是夏季了,小時候,每到這個時間,都能看到街邊的賣粽人,小板凳上放個小水盆,裡面放著手工包好的粽子。

▲街邊的賣粽人

買回家,小心翼翼地剝開粽葉,什麼都不蘸,心急地上去就是一口,那黏糯的米香味至今難忘。

後來,不知何時起,手工的粽葉粽子變成了小三輪車上的竹筒粽。

常常是逛街的時候來上一根,像吃冰棍那樣吃粽子,感覺洋派得很。

▲吃竹筒粽就跟吃冰棍般,洋派得很

再後來,每年端午節的頭一個月,超市裡各種品牌的真空冷凍粽就熱鬧的登場了。

到今天,一年中365天,只要想吃,粽子們一個快遞就能到眼前。

只是,嘴被慣壞了的我們開始越來越挑剔。

直到,前幾天晚上在一家山西館子裡偶遇了大黃米粽子。

我的粽子觀瞬間被顛覆。

在某團客戶端,被食客一致評為金水區主題餐廳第一名的,據說是大槐樹餐廳,主營山西菜。

老闆張俊平是位有情懷的山西人。他把家鄉的美食原滋原味、分批帶到了鄭州。

每次去,都有不一樣的體驗。

常聽老輩人講,在河南,十八地市的人,大多數都是祖籍山西大槐樹的。

所以第一次去大槐樹餐廳就有種特別的好感,這裡裝修不算豪華,但是異常溫馨。

臨近端午節,再去那裡小聚,硬是被門口那鍋大黃米粽子吸引了。

趕緊點了一份,冒著熱氣的大黃米粽子上桌,迫不及待的就吃了一個。

▲大黃米粽子口感甜糯,很是誘人

這大黃米粽子果然了得,口感軟糯粘滑,入口還有沙沙的感覺,不同於糯米的大顆粒,大黃米吃起來更香更黏糯。

張俊平說:「大黃米是我們山西的特產,做成大黃米甜飯是老少都喜歡的美味。因為其黏性大,所以我們當地很早就有用大黃米替代糯米做粽子的習慣。」

據說,在山西,大黃米的產量一直不高。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現在大黃米粽子反而越來越少見了。

在鄭州開店的第一個端午節,張俊平想起了家鄉的大黃米,想起了記憶中蘸著糖吃的大黃米粽子是那樣的香甜。

於是,一鍋記憶中的大黃米粽子在張俊平的大槐樹餐廳出現了。

詩經《七月》中有這麼一句詩: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這裡的黍稷指的就是大黃米。

雜糧分門別類,數來竟有十幾種,你知道雜糧,但是可能對大黃米就很陌生。

大黃米無論顏色、外觀與小米都是非常像,很容易混淆。

大黃米,在古時候稱為黍米、糜子米,由糜子(黍)去皮加工而成,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農作物,被列為五穀之一。

古人云,五穀為養,由此可知大黃米的地位有多高。

大黃米是生長於我國北方的一種農作物,其營養價值要遠遠高於糯米,它含鐵量是糯米的3倍,鎂含量是2.8倍,鉀含量是1.6倍,維生素B1含量是1.5倍,其中還有胡蘿蔔素和葉黃素這樣的抗氧化成分。

▲過去的粽子幾乎都是用大黃米做的

粽子的歷史,大家都知道,無須多說。但是有個被人遺漏的細節,那就是粽子並非自古以來就是糯米做的,以前的粽子,幾乎都是用大黃米做的。

夏天,天氣炎熱,皮膚表面出汗很多,消化液分泌也相對減少,吃大黃米做的食物,對溫暖腸胃,促進消化吸收有一定的作用。

山西的大黃米粽子歷史悠久,輩分極高。山西和其他黃河中下游城市一樣,所種植的農作物都比較近似,其中當屬大黃米黏性大,用來做粽子再合適不過,上等的大黃米口感黏糯,摻入蜜棗或蜜豆,味道自然格外香甜。

現在看來,當年古人用大黃米做粽子真的是明智之選。

聽張俊平說,大槐樹做大黃米粽子已經整整九個年頭了。

沒有做過任何宣傳,每年距離端午節前一周就會銷售一空。

他家的大黃米粽子有蜜棗和蜜豆兩種。

每次做大黃米粽子都是件極費時的事兒,因為單是前期泡大黃米都需要24小時,這樣才能充分泡出其黏性,做出的粽子才能軟糯。

好東西就是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靠的是口碑相傳。

好吃的美食就該是這樣,傳出去,讓更多人的知道,品嘗!

今年的端午節,大黃米粽子走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0939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