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傳統 二三線城市開餐廳為何能多賺15%?

分享知識| 2016-05-15| 檢舉

網際網路時代正火熱,怎麼玩線上還沒琢磨透,不少人開始回歸傳統,逆勢而行,從一線城市退居二線,並且擴張規模;而且,轉向更具真實體驗、小而精的實體店擴張。

你以為你走了很遠,耍了很多招式,回過頭,你會發現,到頭來還是那些把式打來打去。

餐飲圈,也不外如此。這不,網際網路時代正火熱,怎麼玩線上還沒琢磨透,不少人開始回歸傳統,逆勢而行,從一線城市退居二線,並且擴張規模;而且,轉向更具真實體驗、小而精的實體店擴張。

今天,內參君帶你看看這位在餐飲業打拚20多年,從酒吧到西餐廳,再到做一盆精緻甜美花盆蛋糕的L君,是怎麼獨闢蹊徑,開疆擴土的。

精準定位:「摸索」20餘年,最後認準一盆小蛋糕

學國畫的L君這一次把目標鎖定在了20歲至35歲的女人,像馬雲那樣,賺女人的錢。

這次,他就賣一盆蛋糕。2014年5月,他在開封開了一家30平米、小而精的實體店,自己琢磨設計店面外觀,蛋糕造型。當月,「高顏值的店面和蛋糕」,再加上味道,給他創下了月銷售額30萬的記錄。

這次小心試水後,L君又先後在開封等幾個周邊城市小範圍拓展,最後殺進北京。眼下,他已經拓展到10家自營、40多家加盟的花盆蛋糕店。

在此之前,L君一直做餐飲。1994年,他在鄭州開了一家酒吧,因為拆遷,酒吧關門,他又「吃螃蟹」開了一家披薩店。

L君說,那時候,洋玩意還很鮮物,鄭州市的第一家披薩店,給了那些嘗鮮的人一個體驗之地,營業後,「熱鬧得一塌糊塗」,「排隊的場景讓人感覺像進了一家燴麵館」。

之後,他又受一部電影影響,開了一家備受年輕人追捧的義大利餐廳。從一開始成天」畫鴨蛋「,未接一單生意到現在,他已經擴張了5家連鎖店。一次偶然,朋友過生日想讓L君做一塊蛋糕,他受到啟發,開始專注研究蛋糕。

L君認為,西化產品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並且需求,賣蛋糕有消費者基礎;同時,市場細分化,已是餐飲業發展趨勢,單品打天下的時代已經到來。

因此,需要精準定位。L君選擇了小而美的花盆蛋糕,鎖定20歲至35歲,有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同時又講究「顏值」的都市年輕女性。

轉向線下:小而精的實體店更有回報率

一慣吃螃蟹的L君,這次又做了看著有點逆反的事——在這個人人都喊著「網際網路+」的時代,他選擇回歸線下,將小而精的實體店規模化。

其實,2009年,L君就嘗試線上賣蛋糕了,為此專門打造了一個網上訂售蛋糕的平台。

L君說,他當初以為線上做怎麼都能降低成本。但事實證明,要支撐起網上訂售平台,同樣需要配備線下的實體空間。在鄭州,一個700多平米,配備了中央廚房的實體空間,光房租每月就得七八萬,再算上客服、配送以及營銷,每月的成本在15萬左右。

而一個讓人錯覺高租金的實體店,實則不然。L君舉例,選擇一個30平米的空間,15平米做廚房,15平米做前台,還可以簡單布置6張桌椅,最大限度的發揮空間效益。在鄭州,房租2萬左右,算上其他成本,共計4萬左右。

撇開成本,實體店優勢明顯——顧客可以面對面感受產品,有溫度;不需要耗費精力運營客流,後期投入少;操作簡單、現金回流快。

但是,選址很關鍵。L君的切身體驗證明,選址不當,小店就會萬劫不復。

L君認為,在人們消費習慣改變之後,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可選擇餘地大,便捷,可一次性完成多層面消費的購物中心會是一種選擇趨勢,而分散的路邊店,逐漸會被分化,最後成為目的性消費性質。

所以,他只會盯住商圈中的購物中心。這裡,有天然形成的客流,潛在客戶可能隨時光臨。

但是,必須找准貼合度,要有消費能力和消費慾望的有效客流。

L君稱,在開封拓展店面時,他曾經選擇了一家大型超市,客流量幾乎是第一家實體店的2倍多,他原以為怎麼也不會比第一家差,可他錯了。

後來發現,去超市購物的人,都是買生活必需品,年齡、性別分散,購買能力和購買慾望不足,並非有效客流。

一個意識誤區,讓一家店只活了幾個月。

試驗結論:逃離北京,轉向省會等二線城市

在北京開了3家店後,L君又多了一重體驗——應該離開北京,去二線城市。

L君稱,在很多人的認識中,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消費群體更成熟,不需要特意培養,而二三線城市不足。

但L君的拓展試驗告訴他,並非如此,在開封一個四線城市,他的一家店,曾經創下了一天賣了1.2萬的營業額記錄。而且,二線城市的發展成本相對較低,再加上競爭者相對較少,反而更利於生存。

L君算了一帳,在北京,在購物中心開一家甜品吧,30平米,房租4萬左右,一家店5個人的人工成本,以及原材料等,7萬左右;在鄭州,成本可以控制在4萬左右,而在四線城市開封,甚至可以控制在1.5萬以內。

雖然銷售額明顯一線城市高一些,但就凈利潤而言,L君告訴內參君,北京的會比二三線城市低10%至15%。

所以,L君得出一個結論:二線城市開店最舒服——成本低,壓力小,競爭對手少。

L君告訴內參君,接下來,他要在二三線城市開滿100家這樣小而精的實體店。完成自己規模化開店,並且把它做成品牌的夢想。

問題求解:線上和線下到底該怎麼融合

在拓展實體店期間,L君並沒有丟掉對線上的運營。對於線上和線下這兩種運營方式,L君認為,看似不同,其實道理是通的——吸引顧客,然後讓他們消費。只不過,網際網路是一種手段,可以更便捷更高效地解決入口和支付問題。

L君回顧,起初線上運營時,正好趕上微博火熱,他利用微博推廣、營銷,也得到了高效益回饋:4個口味的花盆蛋糕,上線僅10分鐘,鄭州賣了近200盆。

兩種方式,各有千秋,L君都不想丟,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將線上線下這兩種方式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但L君一直為此困惑,找不到破局之法:首先,每拓展到一個新城市,就需要配置至少一個中央廚房,配送人員等相關配套投入,開支不下10萬。

其次,配送隊伍。如果擴張規模,自建配送團隊,人力成本支出很大,幾乎一盆蛋糕銷售額的一半需要支付給配送員;但如果用現有的外賣平台」搭便車「,外面平台又不樂意——蛋糕是冷藏食品,與傳統主流配送熱食相矛盾,而且蛋糕為非剛性需求,銷量不大,外賣平台就算答應合作也是虧本生意。

眼下,L君在沒有找到融合線上線下兩條路子之前,兩套體系仍然分別運用著。L君覺得,不管怎樣,在餐飲逐漸向輕食化方向轉變時,精細市場後的單品應該可以贏得屬於自己的市場。

只不過,在逐漸提高的行業門檻面前,餐飲人需要提高自己綜合業務能力,摸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態變化,投入精力在自己的產品研發上,保持創新,總可以持續發展下去。

作者:王巧愛

來源:餐飲老闆內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0766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