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三種最偉大的「魚」

Fandy F ...| 2016-04-21| 檢舉

魚是古人賴以生存的重要的食物之一,也因此被人們視為祥瑞之物。春秋時,孔丘得子,有人贈鯉魚一雙為賀,孔子非常高興,以為吉祥,為此甚至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到了孟子,則將魚與熊掌視為最高貴的美食,並留下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文字,足見魚在當時的身價。

後世之人不但秉承了這樣的思想,還賦予了魚濃厚的人情味與中國特色。古代文人常以魚與鴻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信使,並以此將信札稱為魚書、鯉素、鴻書等等,這就是「魚雁傳情」典故的來歷;除此之外,國人還以「情同比目」來形容夫妻之間深厚的感情。而今天我我們要談的是那些

第一條是海洋深處的大馬哈魚。

母馬哈魚產完卵後,就守在一邊,孵化出來的小魚還不能覓食,只能靠吃母親的肉長大。母馬哈魚忍著劇痛,任憑撕咬。小魚長大了,母魚卻只剩下一堆骸骨,無聲地詮釋著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大馬哈魚是一條母愛之魚。

第二條是微山湖的烏鱧。

據說此魚產子後便雙目失明,無法覓食而只能忍飢挨餓,孵化出來的千百條小魚天生靈性,不忍母親餓死,便一條一條地主動游到母魚的嘴裡供母魚充飢。母魚活過來了,子女的存活量卻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它們大多為了母親獻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烏鱧是一條孝子之魚。

第三條是鮭魚。

每年產卵季節,鮭魚都要千方百計地從海洋洄遊到位於陸地上的出生地——那條陸地上的河流。動物世界曾經播放了鮭魚的回家之路,極其慘烈和悲壯。回家的路上要飛躍大瀑布,瀑布旁邊還守著成群的灰熊,不能躍過大瀑布的魚多半進入了灰熊的肚中;躍過大瀑布的魚已經筋疲力盡,卻還得面對數以萬計的魚雕的獵食。只有不多的幸運者才可以躲過追捕。耗盡所有的能量和儲備的脂肪後,鮭魚游回了自己的出生地,完成它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談戀愛,結婚產卵,最後安詳地死在自己的出生地。來年的春天,新的鮭魚破卵而出,沿河而下,開始了上一輩艱難的生命之旅。鮭魚是一條鄉戀之魚。

常常想,在這個世上至少還有三條魚讓我們感動。

由於「魚」諧音為「余」,因此素有「有餘」的吉祥含義。直到今天,逢年過節、生日喜慶之時,國人仍習慣煮上幾條魚,不為滿足口腹之慾,只為討那一份吉祥如意的好口彩。

鰱魚

鰱字通「年」,多有年年有餘的寓意。魚游水中,又暗寓著工作、生活如魚得水,和諧自在。

金魚

金魚可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賞魚類,一直為人們喜愛。金魚諧音為「金玉」,因此有著「金玉滿堂」這樣富足、美好的寓意。此外,中國古代常以"金"喻女孩,以"玉"喻男孩,"金玉滿堂"還有兒女滿堂、子嗣豐盈之意。

鱖魚和鯉魚

熟悉瓷器的人,也許會知道,元青花魚藻紋多為鱖魚,頗具「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情畫意。而元代之後,明代的人們,卻開始對「鯉魚」情有獨鍾。這也許與當時的科舉制度有關。鯉魚,又稱龍魚,民俗以為,鯉魚若能躍過龍門,便能一舉成龍。望子成龍,也正是因此而來。鱖魚也是玉雕題材中較為常見的魚類因「鱖」與「貴」諧音,所以鱖魚多用來表達富貴有餘的含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0351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